【精选】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5)
2019年09月27日 来源:来学网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师说》
D.《大学》
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5.教师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做出反省性思考,属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
( )阶段。
A.求生
B.巩固
C.更新
D.成熟
6.由兴趣、理想和荣誉感而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 )。
A.近景性动机
B.远景性动机
C.外部动机
D.内部动机
7.在学习两条直线“垂直”这个概念时,教师经常变动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方向和位置,以突
出其关键特征,这属于( )。
A.使用分类教学
B.使用变式教学
C.使用例子教学
D.使用比较教学
8.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
A.情景与教育
B.年龄大小
C.学业成绩
D.家庭背景
9.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
A.100%
B.120%
C.150%
D.200%
10.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于头脑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这
种思维形式是( )。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动作思维
D.语词逻辑思维
11.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
( )。
A.方向
B.范围
C.方向和范围
D.纪律约束
12.学习迁移理论中相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哈罗
13.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评价意义的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需要
14.“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属于( )的观点。
A.传统教育
B.现代教育
C.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共同
D.原始教育
15.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
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16.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
A.坚持“循序渐进”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发展学生个性
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
A.1 岁左右
B.3 岁左右
C.6 岁左右
D.9 岁左右
18.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
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9.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20.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和( )。
A.美育
B.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美育、劳动教育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22.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3.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24.以下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你们了解他吗?
生:(略)
师:是呀,当时宋朝的大半江山已经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目睹了生活在金兵铁蹄下百
姓的血泪艰辛,饱尝了亡国之恨,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二十年哪!想想看,在
这二十年的生活里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可能天天以泪洗面,想一死了之,可想到抗金事业没完成,想到老百姓的苦难,又不能
死。
师:痛苦,悲愤呀!
生:非常难过,可能整天借酒痛骂统治者的无能!
师:是呀,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苦闷。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写了很多的词,但表现的却是另
一番心境与风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其中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古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那怎样才能读出词的乐呢?不
能只满足于字面的意思,还要深入字句里,用我们的想象去感觉,去品味,去推敲,去补充,
才会品出词的意境与趣味来。咱们再读读开头两句,你看到哪些景……
师:辛弃疾在江西农村生活的 20 年里,深深懂得每年庄稼的收成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多
么渴望每一年都是个丰收年,多么渴望农民过上好日子!看,这弥漫着浓郁的稻花香里,响
奏着群蛙的呜叫声里,你听到了吗?辛弃疾的心也在欢唱着呀,他在为谁欢唱呢?
生:是在为老百姓!
生: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欢唱!
师:作者分明是为这预示丰收的场景而欢喜,不直接说出,而是借稻花香、蛙声代自己诉说“丰年”。你觉得是这样的吗?(生纷纷点头)真是妙不可言,再来一起读这两句词,读进辛弃疾的心里去!师:在江西上饶 20 年的生活里,表现辛弃疾这种快乐欢喜的词还有很多,那么在江西上饶的闲居生活的快乐是否让辛弃疾忘记了家仇国恨呢?忘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呢?师(深情引述):1207 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辛弃疾僵卧在病榻上,临终之际,他突然用尽了全身力气,大声呼叫着,你知道他最后呼叫的是什么吗?杀贼!杀贼!(CAI 出示)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数重山。(CAI 出示)
师:你看,一轮明月,几阵清风,两三点雨就让辛弃疾欣喜欲狂,辛弃疾的快乐是如此的简
单,可他留给历史、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生的眼泪……
问题:针对上面的教学片段,评价其优缺点。(20 分)
2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它的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一样吗?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虽然浑身是刺,但是它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我的话赢得了一片
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问题:
(1)读了上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10 分)
(2)你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些方面着手?(10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 2 小题。请任选 1 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 1 小题计分。40 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问题: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8 分)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请拟定教学的重点和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 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
(1)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 分)
(2)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25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这篇论著第一次提出“教学相长”思想。
2.B【解析】洛克是外铄论代表人物。外铄论者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到“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3.C【解析】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即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C【解析】“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5.D【解析】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教师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做出反省性思考,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利于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
6.D【解析】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学习任务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相联系的;外部动机往往与外部奖励,如奖励、避免惩罚有联系。
7.B【解析】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
8.A【解析】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品质的形成很
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景与教育。
9.C【解析】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l50%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
10.A【解析】形象思维是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的一种形式。
11.C【解析】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
12.A【解析】迁移理论有:(1)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2)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3)关系转化说(苛勒):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13.A【解析】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其中核心的评价内容是性格。
14.B【解析】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相对于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尊重儿童。
15.B【解析】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6.D【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17.B【解析】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3 岁左右。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3 岁左右基本成熟)到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8.A【解析】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认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送到学生面前。
19.C【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20.D【解析】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我国小学德育的原则主要有: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2.【答案要点】(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预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就整体而言,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可以说,发展是一种积极的预防。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
(4)学生主体性原则。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5)个别化对待原则。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生辅导的精髓。
(6)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
23.【答案要点】(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可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回顾这节课的教学,优点在于:能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辛弃疾身世的深情引述,引领着学生走进辛弃疾的精神世界,通过品味词韵意趣,想象情景,让学生深刻感悟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的欣喜之情。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计不仅饱满而且能够紧密相扣,学生亦能为情所动,随情而读,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诗情。但也有一些缺憾之处:(1)缺乏开放性,教学设计过于严谨。驾轻就熟的梳理与密集流畅的
引导,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抢眼”,而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淹没在大容量和快节奏的教学中。学生处处有被“牵”着的痕迹,教学设计显得不够开放。(2)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理念上,我们都懂得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
中,为了预设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本教学片段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但是预设导语中夹杂着现成理解的直接呈现,因而就忽视了学生品味诗词的方式与过程。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对用词的妙处有亲切而自然的体悟,但是没有主体情感的积极参与领悟就不会深刻。
25.【答案要点】
问题(1):与“刺”“花”相关的教育观点: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虽然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去看待刺丛中的花。教师对待学生也应该像对待刺丛中的花一样,首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其次,无论对待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尤其是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更应该积极去探索、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问题(2):对学生的转化工作,应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走近他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其次,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激励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再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复,不能对学生失去信心,要坚持对他们的鼓励,促其飞跃。对个别问题学生应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育:①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③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④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四、教学设计题(以第 26 题为例)
26.【参考设计】
问题(1)本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作者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问题(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l~3 自然段。
②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提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问题(3):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 1 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默读第 1 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 1 自然段。
三、学习第 2、3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2、3 自然段。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 2 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 3 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 2 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 2 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 3 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画出有关词语。
(4)学生画出句子,汇报。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 4 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迭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和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美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提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设计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方面展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教学中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7.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