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1

2018年10月06日 来源:来学网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B)。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班主任活动 D.实践活动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A)的培养。

  A.创新能力 B.读写能力

  C.听说能力 D.交往能力

  3.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B)。

  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4.素质教育是面向(B)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体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5.素质教育是促进(A)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6.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不包括(C)。

  A.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为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C.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D.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努力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7.在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B.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只能给他们传授基础知识

  C.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掌握基础知识是发展的前提

  8.(A)于 1971 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9.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D)。

  A.教育民主化

  B.教育信息化

  C.全民教育

  D.终身教育

  10.进入 20 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B)教育延伸。

  A.初等 B.中等

  C.高等 D.成人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C)的作用。

  A.基础性

  B.前瞻性

  C.先导性、全局性

  D.普及性

  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基础教育权属于(B)。

  A.中央 B.地方

  C.学校 D.家庭

  13.终身教育是(D)。

  A.古代教育的特点

  B.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C.近代教育的特点

  D.现代教育的特点

  14.分为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是(C)。

  A.中等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幼儿教育

  15.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A)。

  A.身体、精神

  B.道德、学识

  C.德、智、体

  D.知、情、意

  16.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受(D)的制约。

  A.教育部门 B.教育环境

  C.教育方法 D.教育观念

  1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

  A.以业余为主

  B.以国外学习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参加辅导为主

  18.下列不属于科研对教师的影响的是(B)。

  A.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B.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C.促使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D.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19.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C)。

  A.私人职业 B.从属职业

  C.专门职业 D.附加职业

  20.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前提是(C)。

  A.建立机制 B.注重实践

  C.形成观念 D.构建体系

       21.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的是教师自己的(D)。

  A.教育行为 B.教育理由

  C.教育方法 D.教育观念

  2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23.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A)。

  A.育人为本 B.德育为先

  C.以人为本 D.教育公平

  24.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C)。

  A.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

  B.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

  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D.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

  25.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C)。

  A.给学生权利

  B.教给学生知识

  C.尊重和信赖学生

  D.尊重学生家长

  26.下列关于教师职业责任的发展趋势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教师职业的劳动越复杂,所负担的责任就越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就越重要

  B.教师的职责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C.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D.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趋于单一专业化

  27.反映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C)。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育人 D.公而忘私

  28.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B)。

  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29.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D)。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30.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即(B)。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技术教育

       31.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C)。

  A.存在正相关 B.关系不明显

  C.存在负相关 D.有利有弊

  32.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C)。

  A.系统性 B.结构性

  C.预见性 D.实效性

  33.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

  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B)。

  A.教育手段 B.教育机智

  C.教育反响 D.教育灵感

  34.关心教好每一堂课,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等问题,说明教师成长进入了(A)。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他人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35.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A)。

  A.学历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知识素养

  D.能力素养

  3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C)。

  A.17 世纪末 B.18 世纪末

  C.19 世纪末 D.20 世纪初

  37.下列不属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是(D)。

  A.现代的教育观

  B.现代的学生观

  C.现代的教学观

  D.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二、材料分析题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定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 60 分以上,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视为及格;二是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视为良好;三是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过同年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视为优秀;四是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视为不及格;五是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差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原来年级的倒数第二上升到年级的第二名。

  问题:请你针对案例中制定的评价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且具有个人特长的有用人才,其实质就是通过合格加特长的标准和策略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在学生的身心特性确立发展方向时,特长的发展最好与相关方面的发展和谐并进。但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又有所区别。和谐发展是学生对全面发展的具体选择。作为学生整体来说,应把全人类的知识、技能和优良品质都继承下来;但作为学生个体来说,只能以特长为龙头带动相关方面和谐发展,成为基础相对宽厚而特色鲜明的人才。

  2.有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未知的,仍然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问题: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谈谈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答: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王平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王平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王平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

  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王平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结合新的教师观,谈谈你对陈老师的看法。

  答:(1)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2)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4.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据报载: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直打瞌睡,教师发现后并未板着面孔去训斥,而是从故事说开去。他说,英国著名前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就寝,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教师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有一半是在课堂上睡的。”又说:“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在课堂上睡觉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这位教师幽默的语言使得大家包括那位打瞌睡的学生都笑了起来,教学在轻松的气氛下继续进行下去。

  问题:请结合这两个事例,谈谈现阶段我国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以上两个案例实际上都说明:一个教师只要真正地“爱”学生,对孩子寄予期望,这些孩子(包括差生)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反之则会使孩子的学习倒退,甚至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所谓教师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的推断和预测。它通过教师的话语、暗示、行动等表现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复杂的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期望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教师应力求发挥人际期望的积极效应,防止消极的效应。这取决于教师形成的期望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根据期望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

  5.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终身学习的认识。

  答: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因此教师不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地学习来扩展知识领域,从而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学会学习。在当今社会,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会学习、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是每一个人未来生活幸福和愉快的保证。二是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三是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未来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专家,必须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掌握其他有关教育的学问,如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四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化为现代教学手段。它包括两类:一是视听技术,如广播、电影、影视、录像等;另一类指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微型电脑的操作技术。

  6.又到了 3 月 5 日学雷锋的时间了,学校要求我们每个班为周围的社区做一件好事。可我认为学雷锋不能图表现,只用一天的行动来表示一下,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把爱心献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决定先在班上召开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的主题班会,形成我们全班共同的意见,找到一致的办法,主题班会设计如下:第一步:全体同学收集雷锋的动人事迹。

  第二步:请学生代表宣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第三步:分小组讨论目前存在的学雷锋种种现象。

  第四步: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表达自己今后学雷锋的设想与办法)

  第五步:全班讨论,形成学习雷锋的统一意见和行动方案。

  问题:该案例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

  答:(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 9 年或 12 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