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知识】2018年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考点:态度与行为

2018年10月06日 来源:来学网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掌握)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 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种:阿尔波特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 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克里赫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合, 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 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定义。

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二、态度的形成(掌握)

关于态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理论,各有侧重点,相互补充。

1、学习理论

2、诱因理论

3、认知一致性理论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掌握)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掌握)

与研究态度形成相比,研究态度改变的意义更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对政府宣传、商业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现实意义。

(一)海德尔的平衡理论

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2)增加认知:(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4)减少选择感:(5)改变行为:

五、说服与态度的改变(了解)

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说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说服者的因素

即说话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让人觉得可信,并且受人欢迎的人,说的话别人更可能相信。什么人才让人觉得可信呢?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 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靠性。而说服者的吸引力,则由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来决定。

(二)说服信息的因素

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

(1)差距是指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但有两种例外情况:第一,当差距过分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第二,差异太大会使人产生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

(2)恐惧则是指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3)信息的呈现方式。从媒体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

(三)被说服者的因素

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等。

(四)情境因素

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而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而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对改变态度有利。

六、偏见(掌握)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为了消除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克服方法:

1.对抗刻板印象2.平等接触 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