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辅导】2019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口腔炎

2018年10月09日 来源:来学网

  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
  若病变局限于舌、牙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牙龈炎、口角炎等。
  一、病因
  婴幼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涎腺分泌少,口腔黏膜较干燥,利于微生物的繁殖,易患口腔炎。
  常见的口腔炎有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溃疡性口腔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一)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1~3岁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小流行。
  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牙龈、舌、唇、颊黏膜,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早期呈散在或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溃疡面覆盖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绕以红晕。几个小溃疡可融合成较大的溃疡。
  全身表现有拒食、流涎、哭闹、烦躁、发热(低热或高热38~40℃)、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长,发热可持续5~7日,溃疡10~14日愈合。
  注意和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淋巴结不肿大。
  (二)溃疡性口腔炎
  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局部表现为初起时口腔黏膜(各部位都可发生)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无水泡,不传染,灰白色假膜、细菌感染
  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三)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
  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使用不洁奶具或出生时经产道均可感染。
  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拭去可见充血性创面。
  患处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累及消化道或呼吸道,引起真菌性肠炎或真菌性肺炎。
  三、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清洗口腔及局部涂药(针对病原体选药),对疼痛较重影响进食者可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2.控制感染 严重者全身用药,但鹅口疮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可口服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
  3.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
  四、护理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
  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含漱)清洗溃疡面。
  鹅口疮可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以饭后1小时清洗为宜。
  2.局部涂药
  鹅口疮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合液;
  疱疹性口腔炎局部可涂疱疹净(碘苷),亦可涂西瓜霜、锡类散、冰硼散等;
  溃疡性口腔炎局部涂2.5%~5%金霉素鱼肝油,每日2~3次,也可涂冰硼散、锡类散或西瓜霜粉剂等。

  3.防止继发感染及交互感染
  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水瓶及奶头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哺乳妇女的内衣要每天更换并清洗,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隔离,以防传染。
  4.饮食护理
  饮食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避免酸、咸、辣、热、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在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动作一定要轻、快、准,以免使患儿疼痛加重。对疼痛较重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5.健康指导
  ①向家长介绍口腔炎发生的病因及预防要点。
  ②解释勤喂温开水的意义,指导清洁口腔的操作方法及要点,避免擦拭口腔。嘱年长儿进食后漱口。
  ③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吮指,正确刷牙,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指导家长对食具、玩具进行清洁消毒,教育哺乳妇女勤换内衣,喂奶前后应清洗乳头。
  ④解释流涎是患儿对疼痛的一种反应,对清洁口腔有一定作用,应注意保持口腔周围皮肤的干燥,防止出现皮肤湿疹及糜烂。

相关推荐:第一时间获取海量备考资料、掌上题库!更多最新学习课程请下载来学APP[点击下载]!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