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讲义:中国的金融体系

2019年02月19日 来源:来学网

第二章 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一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

  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1.1949~1978 年: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金融体系

  1948 年 12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于 1948 年 12 月 7 日首次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改组官僚资本银行、取缔外国在华金融机构、改造民族资本金融机构以及在农村发展信用合作组织等途径实现。1952 年 12 月,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后并入中国 人民银行体系。

  1953~1979 年,我国实行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活动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覆盖全国;“一”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是该时期唯一的银行,它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于一身,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统”是指全国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1979~1983 年:多元混合型金融体系

  1979 年,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随后,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先后成立。

  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身兼二职,既承担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信贷储蓄业务,没有真正成为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使当时的金融体系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3.1984~1993 年: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

  1984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原有商业银行业务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

  1985 年全面推行“拨改贷”政策,银行信贷代替财政拨款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 来源。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至此,我国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部分地区进行企业发行股票筹资试点。1990 年 12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标志着股票市场正式运作的开始。1992 年 10 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全国性市场由此形成并初步发展。

  4.1994~2003 年:逐步改革和完善的市场化金融体系

  (1)改革目标

  1993 年 11 月,为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要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主要用经济办法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现有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三是组建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开;四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

  (2)改革的具体措施

  ①相继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实现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

  【小贴士】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标,具有特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行金融债或向中央银行举债运行,不与商业银行竞争。

  ②对国有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造。

  ③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1998 年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力和责任。

  ④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1999 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⑤银行业与信托业、证券业分离。1993 年开始全面整顿金融秩序,规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业经营。1998 年颁布了《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原则。

  5.2004~2011 年: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2003 年 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得以确立。

  6.2012 年至今:基本金融制度逐步健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金融体系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水平。一是基本金融制度逐步健全。股市、债市、衍生品和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市场容量位列世界前茅。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业双向开放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此外,改革开放还促进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结构优化。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

  1.货币市场

  我国货币市场建设始于 1984 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目前已经形成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在内的统一的货币市场格局。货币市场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

  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于 2007 年开始试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目前,Shibor 已经成为认可度高、应用广泛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一。

  2.债券市场

  (1)交易市场

  (2)券种

  (3)我国债券市场运行特点

  ①债券市场产品创新丰富,包括绿色债券创新产品大量涌现,扶贫债券发行规模和品种增加,专项债品种增加,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种类增多。

  ②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17 年 12 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总部正式成立。

  ③债券市场扩大开放,包括建立内地与中国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债券评级市场对外开放,“一带一路”主体债券发行,时隔 13 年重启境外美元国债发行。2017 年 5 月 16 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开展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债券通”合作,2017 年7 月 3 日,“债券通”正式上线试运行。

  ④信用风险事件有所减少。

  3.股票市场

  (1)历史

  1984 年 11 月 18 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诞生。

  1990 年 11 月、1991 年 4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2005 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

  (2)交易场所

  (3)参与主体

  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群体包括个人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比重持续提升,但个人投资者参与比例仍然较高。各类机构投资者中,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市场形成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4)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发行 B 股,体现我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较早。

  2002 年引入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后逐步扩大至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

  2014 年 11 月 17 日,“沪港通”股票交易正式启动,2016 年 12 月 5 日,“深港通”正式启动,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

  2018 年 4 月 11 日,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4.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开放进程、人民币国际化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1994 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

  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成为初步具备价格发现、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功能的场所,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

  外汇市场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可兑换、服务金融机构、促进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以及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黄金市场

  (1)市场体系

  2002 年 10 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国内黄金市场的正式开放。中国黄金市场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为主体,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商业银行柜台黄金产品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且各有侧重的多元市场体系。

  (2)特点

  ①市场架构比较完整。我国黄金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包含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多层次体系。

  ②参与主体类型多样。商业银行、产用金企业、期货、证券、信托和各类专业投资公司等是两大场内市场的参与主体,另外还包括会员代理客户、提供客户服务的中间商以及支持类机 构等。

  ③与实体经济和黄金产业密切关联。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建设一个市场化、统一高效的交易平台,有助于提高交易和生产效率。

  ④投资与风险分散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以及广大投资者均开始重视参与黄金投资,黄金市场的投资与风险分散功能日益完善。

  6.商品期货市场

  (1)交易所

  1990 年 10 月我国第一家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目前,我国成立了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

  (2)期货品种

  商品期货交易品种目前已达到 49 个,主力品种为豆粕、焦炭、铁矿石、天然橡胶、螺纹钢、黄金、镍、石油沥青、PTA 等,交易品种以工业品商品期货最为活跃,商品交易所则以上海期货交易所最为活跃。

  (3)成长情况

  商品期货市场的成交规模快速增长。截至 2017 年末,我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已经连续 8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全球第一大黑色金属期货市场和第二大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期货年成交量超过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并保持全球最大的油脂、塑料、煤炭、铁矿石期货市场地位。

  (4)监管

  我国已形成了中国证监会、地方证监局、期货交易所、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和中国期货业协会“五位一体”的期货监管协调工作机制与较为完善的期货监管法律体系。

  7.金融衍生品市场

  (1)历史

  2006 年 9 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2010 年 4 月 16 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沪深 300 股指期货合约,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目前已经上市交易沪深 300、上证

  50、中证 500 股指期货,5 年期、10 年期国债期货 5 个金融期货品种。2015 年 2 月 9 日,我国首个场内金融期权——上证 50ETF 期权,在上证所正式上市。

  (2)资产类别划分

(三)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7 个方面)

  1.经济因素(最重要)

  经济因素既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这种纯粹的经济因素,也包括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及特定的财政金融行为等混合因素,还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因素。

  1.影响对象:是影响金融市场长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可以暂时改变金融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金融市场的长期走势。

  2.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包括以下四个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持续、稳定、高速的 GDP 增长,通常意味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此时,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以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都相应提高,继而导致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

  金融市场运行受到经济所处不同周期的影响,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周期的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等不同阶段呈现出同期甚至超前的变化,金融市场是经济周期的直接构成者和最为敏感的反射物。经济周期的长度和波动也反映了经济的稳定性,实体经济稳定性增强带来企业盈利的稳定性,继而带来金融市场的低波动性,改变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溢价。

  通货膨胀速度对金融市场投融资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会降低利率,促进债券和股票价格的上;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会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债券和股票价格下降。利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系统性、全局性的。利率下降时,企业利息负担降低,利润增加,反映在金融市场上就是既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基础价值,也大大提高了投资者的获利预期,从而提高金融资产价格。但过低的利率也会导致过度信贷杠杆,大幅推高资产价格,给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利率上升则会带来相反的影响。

  第一,国际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有利于后者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发展。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造成了外汇市场和汇率的波动。货币兑换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造成借贷市场和利率的波动。国际资本流入将导致银行贷款增加和货币供给量增加,继而导致利率下降。

  第四,当国际资本以证券投资形式流入国内,会刺激对国内证券的需求,引起证券价格上升;反之,若国际资本以卖出证券的形式流出,会引起证券价格下降。

  影响金融市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有着直接的、主要的影响。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和信贷政策机制发生作用。

  (1)准备金和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从而影响银行的货币政策盈利水平和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2)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会直接影响债券的供求状况。

  (3)从信贷政策来看,如果允许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放贷,而且约束条件宽松的话,就容易引发资本市场的过度投机,形成泡沫甚至影响金融体系稳定。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以及国债发行等发挥作用。

  (1)从税收政策来看,给企业减税将会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提高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盈利预期,引起资产价格上升。如果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税,则会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从而增加投资收益,提高市场流

  (2)从公共支出政策来看,政府增加公共开支,社会总需求扩大,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企业盈利预期提高,就会引起资产价格上升;反之,资产价格则会下降。

  (3)国债发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它会刺激经济增长,有利于金融市场活跃;另一方面发行国债会锁定金融市场流动性,同时伴随着国债利率上升,将对整个货币市场进而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比,收入政策具有更高层次的调节功能,它制约

  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且收入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收入政策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

  (1)收入总量目标着眼于近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着重处理积累和消

  费、人们近期生活水平改善和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2)收入结构目标则着眼于处理各种收入的比例,以解决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收入差距等问题。

  收入总量调控往往通过财政机制和货币机制的传导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1.经济全球化

  (1)好处: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快了金融信息传递的速率,扩大了金融信息传递的范围,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

  (2)问题: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增强,增强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各国宏观政策的外溢效应更加明显,由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发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增

  2.放松管制和加强管制两种经济哲学的交替

  一直以来,各国在“放松管制——加强管制——再放松——再加强”这种循环中寻求对金融市场的最佳适度管理,每一次管制的加强和放松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3.世界货币制度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各国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

  (1)问题:浮动汇率制度增加了汇率风险,金融业与从事国际经营的企业为了回避汇率风险,必须借助外汇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2)好处:同时,汇率的波动也带来了投机的机会,促进了投机交易与资本流动。

  2.法律因素

  金融市场各类交易活动中权利和责任的界定是金融立法的重要内容。金融制度的实施、金融交易的规则、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等,都需要严密的法律制度堵住金融交易中的漏洞,要严格的法律监管来规范金融创新之后的市场交易行为。法律制度的缺陷、执法效率的低下,势必会造成金融交易中的权利和利益难以保护,履约责任难以约束,金融风险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完备的金融法律和高效的执法效率是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

  3.市场因素

  金融市场自身的内部条件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国内和国际统一的市场组织、丰富的市场交易品种、市场的交易机制或市场模式等因素。

  (1)国内和国际统一的市场组织

  地区分割或者行业分割的市场,会使金融资源难以合理配置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推进,国内市场还应与国际市场连接成更大范围的统

  一市场。

  (2)丰富的市场交易品种

  交易品种的丰富程度是衡量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金融市场功能能否发挥的重要基础。交易品种越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的目标越容易实现,市场效率也会越高。

  (3)市场交易机制或市场模式

  这主要是指交易得以实现的市场架构、规则和制度,如市场的参与者、交易场所的形式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其核心是价格发现机制或者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定价机制,包括交易定价的制度安排,如询价、议价、竞价机制等;二是灵活的价格机制,即价格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从而能够调节资金供求双方的行为,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4.技术因素

  以信息技术为例,第一,信息技术有力地刺激了金融创新;第二,信息技术使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增强了金融机构的透明性;第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的形成。

  5.心理因素

  金融市场包含着巨大的投机因素,投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资产价格走势的预期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加剧金融风险。

  6.体制或管理因素

  政府对金融市场干预过多会造成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包括政府使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体制性或政策性措施。然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适当干预仍可能是必要的,完全的金融自由化或金融自由化度过快也会出现弊大于利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的全球化,金融业的风险越来越大,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过度放任自流是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7.其他因素

  影响金融市场的因素还包括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等。

  二、中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由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督、国家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现代化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构成

  1.金融中介机构的定义

狭义的

金融机

一般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处于信用关系中借贷双方之间的中介,从贷方那里借

入资金,再向借方贷出,其分别与借方和贷方形成独立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其实,狭义的金融中介机构一般指商业银行。

广义的

金融中

介机构

泛指参与或服务于金融市场活动而获取收益的各类组织和机构。

除商业银行以外,还有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从事综合的或专门的金融业

务和金融服务,形成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整体,构成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2.金融中介机构的分类

  (1)按经济活动分类(by 联合国统计署)

  ①不包含保险和养老基金的金融中介活动:货币中介;中央银行和其他货币中介(主要是指

  存款货币银行)的活动;其他金融中介;金融租赁以及其他如农业信贷、进出口信贷、消费信贷等专业信贷的活动。

  ②保险和养老基金(不包括强制性社会保障):生命保险活动;养老基金活动;非生命保险活动。

  ③辅助金融中介的活动:金融市场组织(如证券交易所)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之类的证券交易活动;与金融中介有关的其他辅助活动。

  (2)按中心产品分类(by 联合国统计署)

  ①金融中介服务;②投资银行服务;③保险和养老基金服务;④再保险服务;⑤金融中介辅助服务;⑥保险和养老基金辅助服务等。

  (3)按机构的分类(by 国民核算体系 SNA)

  ①中央银行;②其他存款公司;③不是通过吸纳存款筹集资金的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消费信贷公司等;④金融辅助机构,如各类经纪人;⑤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4)其他分类

  ①按业务特征及货币创造、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能力划分,可划分为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

  ②按照是否承担国家政策性金融业务,可划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③按所从事业务的性质及其在金融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融资类金融中介机构、投资类 金融中介机构、保障类金融中介机构和服务类金融中介机构。

  3.我国的多层次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多层次银行机

构体系

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他还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跨国银行、

农村信用社。

多元化投资中

介体系

以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以各类投资咨询中介、信

托机构为辅。

保险中介体系

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

 (二)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

  1.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各国金融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总括反应。

  (1)业务内容

他业务营运的起点和基础。

2.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引外来资金(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包括存款负债和

非存款负债)。

3.负债业务的内容

(1)自有资金

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是银行股东为赚取利润而投入银行的货币和保留在银行中的

收益,代表着对银行的所有权。

自有资金主要包括股本金、储备资金以及未分配利润:

在商业银行的全部信贷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为全部负债业务

总额的 10%左右,但自有资金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作用。

(2)存款负债(最重要、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占到负债总额的 70%以上。

(3)借款负债(非存款性借款)

通过借入短期资金,商业银行既可获得短期的流动性需要,又可持有较高比例的缺

乏流动性的高收益资产。借款负债的渠道主要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借款、回

购协议以及国外市场借款等。

1.概念: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也就是商业银行将其吸收的资金贷放或投资出

去赚取收益的活动。

2.业务内容

是那些与现金等同,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包括库存现金、

现金资产

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存放同业存款和托收中的现金。

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归还期限的

贷款业务

业务。

是指票据持有人以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兑取现金,商业银行从票

票据贴现 据中扣除自贴现日起到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

资金融通行为。

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以其资金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各种证券资产的业务活动。

  1.概念: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业务活动,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

  1.概念: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够引起当期损益变动的业务。

广

泛指所有能给银行带来收入而又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根据这一

定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属于表外业务。

仅指涉及承诺和或有债权的活动,即银行对客户作出某种承诺,或者使客

户获得对银行的或有债权,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银行承担提供贷款

或支付款项的法律责任。这会使银行承受一定的额外风险。

  2.业务内容

  (1)担保承诺类业务包括担保类、承诺类等按照约定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

担保类

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承兑

汇票、保函、信用证、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

承诺类

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

的信用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承诺等。

  (2)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但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的表外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委托贷款、委托投资、代客非保本理财、代客交易、代理发行和承销债券等。

  (3)中介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代理收付、财务顾问、资产托管、各类保管业务等。

  (4)其他类表外业务是指上述业务种类之外的其他表外业务。

  (2)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与表外业务的关系(2 种观点)*

  ①中间业务等同于表外业务,即表外业务就是银行所经营的一切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是介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之间并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也可以被称为中间业务。这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②中间业务包括表外业务,即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具有风险的但按照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或在资产负债表外附列,并形成或有资产及或有负债的中介业务。这种观点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表外业务的。

  2.证券公司的业务

  (1)地位

  一方面,证券公司是证券市场投融资服务的提供者,为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中介服务;另一方面,证券公司本身也是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2)主要业务

  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私募投资基金业务和另类投资业务等。

  3.保险公司的业务

  根据保险业务属性和风险特征,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分为基础类业务和扩展类业务两类。

财产保险

公司

基础类

业务

①机动车保险,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

险;②企业/家庭财产保险及工程保险(特殊风险保险除外);③责

任保险;④船舶/货运保险;⑤短期健康/意外伤害保险。

扩展类

业务

①农业保险;②特殊风险保险,包括航空航天保险、海洋开发保险、

石油天然气保险、核保险;③信用保证保险;

④投资型保险。

人身保险

公司

基础类

业务

①普通型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②健康保险;③意外伤

害保险;④分红型保险;⑤万能型保险。

扩展类

业务

三 投资连结型保险;②变额年金。

财产保险

公司

基础类

业务

①机动车保险,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

险;②企业/家庭财产保险及工程保险(特殊风险保险除外);③责

任保险;④船舶/货运保险;⑤短期健康/意外伤害保险。

扩展类

业务

①农业保险;②特殊风险保险,包括航空航天保险、海洋开发保险、

石油天然气保险、核保险;③信用保证保险;

④投资型保险。

人身保险

公司

基础类

业务

①普通型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②健康保险;③意外伤

害保险;④分红型保险;⑤万能型保险。

扩展类

业务

三 投资连结型保险;②变额年金。

  (三)我国金融业主要行业的基本情况*

  1.我国银行业的基本情况

  (1)大型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2)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逐渐成为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商业银行重点针对所在地企业和居民的需求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2.我国证券业的基本情况

  (1)近十年来,证券业逐步走向规范经营、风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证券行业竞争加剧。大型证券公司形成较强的相对竞争优势,行业集中度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

  3.我国保险业的基本情况

  2017 年,保险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 36 581.01 亿元,同比增长 18.16%。保险业资产总量 16.75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0.80%。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共有各类保险机构 203 家。

  4.我国信托业的基本情况

  (1)从 2001 年开始,信托业的投融资活动凭借其灵活性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

  (2)2012 年以后,金融业进入“泛资管”的混业竞争时代,信托业开始面临来自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的激烈竞争,导致债券融资收入和银信通道业务的收入增速放缓、盈利率下滑。

  (3)2017 年 8 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信托登记管理办法》,信托业正式建立了统一登记制度,市场规范化和透明度大大提升。多数信托公司进一步实施增资扩股,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并以此谋求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

(四)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

  1.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

  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从“一行三会”过渡到了“一委一行两会”,即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化改革的结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 1992 年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统一监管阶段。

  1978 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财政部独立划出,恢复了国家银行的地位。

  1984 年 1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实行集中统一监管。

  (2)第二阶段为 1992 年到 1997 年,这一阶段为分业监管起步阶段。

  1992 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将证券业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这标志着我国分业监管体系的开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和归口管理中国证监会。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

  (3)第三阶段为 1998 年到 2008 年,该阶段“一行三会”体制成型,分业监管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1998 年 4 月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合并为正部级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对国内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

  1998 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完成。2003 年 4 月,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成立,我国金融监管实现了货币政 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相分离,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正式确立。

  (4)第四阶段为 2009 年到 2016 年,金融监管体制开始了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改革。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了统一金融监管框架的趋势。相应的,我国为应对金融创新日益活跃和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大趋势,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监管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对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改革。2013 年 6 月,银行间市场发生“钱荒”事件。

  2013 年 8 月,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人民银行和各监管部门在金融信息共享、工作协商、政策协调和行动配合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联席会议重点围绕金融监管开展工作,不改变“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制,不替代、不削弱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5)第五阶段为 2017 年以来,金融监管体制进入“一委一行两会”的新阶段。

  2017 年 7 月,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标志着此前的“机构监管”将朝着“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方向改革。

  2018 年 3 月 17 日,决定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4 月 8 日正式挂牌)。

  【小贴士】现行体制存在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等问题,为强化综合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现行分工如下:①将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重新划入中国人民银行,使其更好地发挥统筹构建审慎监管体系、有效防范风险的职能;②原中国银保监会专注于监管执行,提高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的监管主体,其监督金融机构行为稳健、合规经营的职责更为明确。

  至此,我国进入了“一委一行两会”的新金融监管体制时代,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2.“一委一行两会”的职责

  1.定位: 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金融、财政部门,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

  2.办事机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

  3.主要职责

  (1)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

  (2)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

  (3)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统筹协调金融监管重大事项,协调金融政策与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4)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

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

(5)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

履职问责等。

4.关注重点

(1)影子银行,使影子银行业务回归银行资产负债表

(2)资产管理行业,理顺和精简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

(3)互联网金融,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持牌监管,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

制;

(4)金融控股公司,对跨部门交易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

1.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也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主要负责制

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同时承担一定的金融服务职能。

2.职责

(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8)经理国库;

(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1.2018 年 3 月 17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规定,

将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

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2.主要职责

(1)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

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

(2)将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

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

  2.主要职责

  (1)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规章、规则和办法。

  (2)垂直领导全国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负责有关证券公司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3)监管股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托管和结算;监管证券投资基金活动;批准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上市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活动。

  (4)监管境内期货合约的上市、交易和清算;按规定监督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5)监管上市公司及其按法律法规必须履行有关义务的股东的证券市场行为。

  (6)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按规定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的高级管理人员;归口管理证券业协会和期货业协会。

  (7)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清算公司、期货清算机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级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审批基 金托管机构的资格并监管其基金托管业务;制定上述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 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指导中国证券业、期货业协会开展证券期货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

  (8)监管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上市;监管境内机构到境外设立证

  券机构;监管境外机构到境内设立证券机构、从事证券业务。

  (9)监管证券期货信息传播活动,负责证券期货市场的统计与信息资源管理。

  (10)会同有关部门审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中介

  业务的资格并监管其相关的业务活动;监管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活动。

  (11)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罚。

  (12)归口管理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事务。

  (13)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有关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国际经验

  (1)古典经济学提出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经济(金融)只是覆盖于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 纱。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指出,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实体经济产出。20 世纪 50 年代,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提出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联、彼此渗透的关系。

  (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各种变化基本不会影响实体经济,而只是被动反映实体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20 世纪 90 年代,伯南克和格特勒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等摩擦,这些摩擦会产生“加速器”效应并放大对实体经济产出的动态影响。

  (3)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表明,金融活动本身也是经济衰退和萧条的重要诱因。此后,金融中介开始被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引入主流宏观经济模型。

  2.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兴起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金融稳定,并殃及实体经济,使世界各国央行意识到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无法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于是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高度关注。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充足率的逆周期调整方面进行展开,在信贷周期、金融“加速器”的研究框架下进行的。而随着影子银行的兴起,宏观审慎监管不仅要对银行的杠杆率进行监管,还要对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市场进行监管。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联系紧密,二者的目标中都含有稳定宏观经济这一目标。但货币政策难以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因此需要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新的政策工具来处理。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货币政策集中注意力于价格和产出这两大传统目标上。

  3.我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障碍与挑战

  (1)中国金融体系虽已初具现代格局,但是,引导市场得以有效配置资源的基准价格体系——利率、收益率曲线和汇率等——尚未完全市场化。由于金融机构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仍存在事实上的利率双轨制。

  (2)中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业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导致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相对单一。此外,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当经济处于增长周期时,银行信贷会放大经济增长,当经济下行时,银行也会放大收缩态势。

  (3)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很多深层次问题的根源。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预算软约束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都受政府隐性担保,使得金融机构对其债务有刚性兑付预期。大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平台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信贷支持,人为降低了信用溢价,抬高了利率定价,挤出了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融资。

  (4)金融监管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理顺,监管政策始终倾向于本行业的发展。 由此,针对信贷规模管制的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迅猛发展,银行与非银机构通过同业业务、理财等各种嵌套,加剧了流动性风险。

  (5)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理顺。一直以来,“重融资,轻投资”的定位限制了资本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造成市场规则和机制设计倾斜于融资者利益,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资本市场的其他基本功能,例如价值发现、风险定价、优化资源配置等,都被大大弱化了。

  4.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1)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管控好宏观层面的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以及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

  (2)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补齐各类金融市场的短板。在间接融资方面,重点优化商业银行信贷配置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型改革。在直接融资方面,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提供适合不同类型企业需求的多元化融资工具。

  (3)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协同,补齐监管空白。适当放开不合理的金融业务管制,鼓励以交易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金融创新,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和业务

  1.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1)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的主要职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具有咨询议事机构的职能。

  (2)职能变化与目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央银行职能变化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货币政策职能与金融监管相分离,突出货币政策调控职能;第二,强调金融稳定职能,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为顺应这一趋势,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着力减缓因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3)主要职能

“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全国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

货币发行权经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还对调节货币供应量、保

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

“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带有管理和被管理性质的特殊关系,它只与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并不与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

的信用关系。

央行提供的服务包括: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作为商业银行

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处理对外金融关系,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具体职能包括:

  (1)代理国库收支;

  (2)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

  “政府的银行”

  (3)对政府提供信贷;

  (4)代表政府管理金融活动,制定、发布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监管和业务的命令及规章,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5)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6)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活动,进行国际金融合作。

  2.中央银行的业务(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在履行三大基本职能时,其业务活动集中反映在某一时点上的资产负债表这一综合会计记录上。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社会货币总量,借以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作为“发行的银行”,流通中的通货是中央银行负债的一个主要项目;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关系主要体现在负债方;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在业务上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列于负债方的接受政府等机构的存款,和列于资产方的通过持有政府债券融资给政府,以及为国家储备外汇、黄金等项目。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储备货币

储备货币包括货币发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1.货币发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流通中的现金,二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来实现的。

2.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

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不计入储备

货币的金融

性公司存款

该项目包括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为了满足支付清算需求在中央银行开

立账户存入的款项,以及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存款类金

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

【小贴士】由于这类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货币创造的能力较弱,故其缴纳的存

款准备金不计入“储备货币”科目。

发行债券

该项目主要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央行

票据。

国外负债

国外央行或外国金融机构出于国际合作或者资金清算目的在中央银行存放

的资金。

政府存款

政府存款即国库存款,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均由中央银行代理。那些依靠

 

国家拨给行政经费的行政事业单位存款,如机关团体、部队、非银金融机构

等也由中央银行办理。

自有资金

中央银行的资本金,全部由国家出资。

其他负债

其他负债主要包括正回购余额、微调工具和外汇形式缴存准备金以及前述

负债以外的负债。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国外资产

1.外汇项目:记载中央银行获得外汇资产的历史成本,即为了购买外币而投

放的人民币。

2.货币黄金:从国内或国际黄金市场购入的黄金,以人民币计算历史成本。

3.其他国外资产: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头寸、特别提款权、其

他多边合作银行的股权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及外汇缴存的人民币准备金等。

对政府债权

该科目是中央银行持有的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主要是特别国债。

对其他存款

性公司债权

该科目是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存款性公司的再贷款余额、再贴现余

额、常备贷款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和

逆回购余额。

对其他金融

性公司债权

该科目是对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发放的金融稳定再贷

款,目的是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对非金融性

部门债权

这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开发等所发放的贷款。

其他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其他业务形成的资产,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资产、投

资、在途资金占用、暂付款项、待清理资产、待处理损失以及前述资产以外

的资产。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

  1.存款准备金制度

  (1)概念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性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准备金的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商业银行 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吸收存款的比例,它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小贴士】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中超过法定的部分。

  (2)影响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基本前提条件。银行在吸收一笔现金或支票后,会留存一部分准备,再将其余部分用于贷款。对于一定数量的存款来说,准备金的比例越高,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少,存款派生的能力就越低;反之,准备金的比例越低,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就越强。如果在法定准备金率 100%的全额准备制度下,则根本排斥银行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贷款的可能性,银行就没有创造信用的可能。如果银行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则商业银行可以将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全额放出,这些贷款会重新回到商业银行成为存款,如此不断循环,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货币供应量。

  2.货币乘数

  (1)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包括社会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体系中作为准备金的存款。

  (2)货币乘数的概念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基础货币,创造出倍数的货币供给额,其中,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倍数关系,被称为货币乘数。

  (3)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假设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发放贷款,没有超额准备金。由于实行非现金结算制度,银行向客户的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账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 20%。假定甲客户将 10 000 元现金存入 A 银行,A 银行按规定从中提取 2 000 元作为准备金,其余 8 000 元可用于继续发放贷款;乙客户从 A 银行取得这 8 000 元贷款后存入 B 银行,同样,B 银行提取 1 600 元的准备金,其余 6 400 元也可用于发放贷款。以此类推,银行与客户之间不断贷款和存款,直到原始存款全部用完为止。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货 币 供 给 增 加 额 ( 元 )

  原始存款为 10 000 元,法定准备金率为 20%,商业银行派生出的存款为 40 000 元,商业银行创造的总存款为 50 000 元。若法定准备金率为 r,原始存款为 D0,所有商业银行存款增加额之和为 D1,则:2 n

  ① 简单货币乘数公式D1 = D0 ×231r

  D0 和 D1 之间存在乘数关系,即为货币乘数。

  若以 m 代表货币乘数,则简单货币乘数公式为:m=1r理论上,货币乘数可以简单表示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直接改变货币乘数。

  ② 一般货币乘数公式

  现实中,上面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存在一系列漏出因素:首先,必然存在一部分存款以现金的形式被公众提取出来,并持续地保留在公众手中,提现率 c 为客户提取的现金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其次,各个商业银行通常都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 e 为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r 仍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漏出因素会使货币乘数减小,此时,完整的货币乘数公式为: m= c+1c+r+e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其掌握的利率、汇率、借贷、货币发行、外汇管理及金融法规等工具,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三大部分。

  2.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影响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稳定 以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风险有重要影响,但货币政策作为总

需求管理工具,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许多国家通

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相互配合,以此来实现币值的稳定和

金融系统的稳定。

2.货币政策要对最终目标发生作用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一系列中间变

量的设定、调节和影响来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1.也叫远期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判断货币

政策力度和效果的重要指示变量。

2.根据通常采用的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3.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等。

4.有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争议主要围绕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变量展开。

在此背景下,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重新采纳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1.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有时也被称作近期目标。

2.从货币政策作用的全过程看,操作目标距离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最近,是中央银

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调控对象,可控性极强。

3.操作目标的选择同样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适应性等标准。

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操作目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

择。具体而言,如果以总量作为中介目标,则操作目标也应该选取总量指标;如果

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则操作目标就应该以选择利率指标为宜。

  1.目标相对固定,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因此也被称作货币政

  策的战略目标或长期目标。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稳定物价,将一般物价水平控制在一最 终 目标

  金融定范围以内,以防止通货膨胀。即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即称实现了充分就业。

  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但是目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通过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于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

  4.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指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准备金及基础货币等。

  3.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1)概念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2)分类

  根据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的运用情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此外,还有我国近年来推出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普遍或常规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实施对象是整体经济和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

  1.存款准备金制度

  (1)概念: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从而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政策措施。

  (2)效果: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有较多的剩余准备金→增加贷款或投资→通过整个银行体系创造出较多的派生存款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剩余准备金减少→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货币的大幅度紧缩。

  (3)优劣:一般来说,存款准备金是一种威力强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即使准备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其缺点是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幅度,而频繁地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也使商业银行难以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是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贴现利率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

  (2)效果

  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以扩张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下降。

(3)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变动也会对市场利率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附带有“告示效果”,向银行和公众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和方向。利用再贴现这一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即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

 

该措施的反应。

3.公开市场业务

(1)概念: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

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2)效果

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货币供给量减少(回笼基础货币)→证券价格下跌→市

场利率上升→提高借入资金的成本→减少社会投资→抑制经济过热的势头。

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货币供给量增加(投放基础货币)→信贷规模扩张→市场利

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扩张。

(3)分类

(4)优点: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是主动权完全在央行,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

操作,可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且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

1.概念: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央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系统的资金运用方向

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2.作用: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侧重于货币总量调节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希

望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情况下,对某些具体用途的信贷数量产生影响。选择性

货币政策工具的采用取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形势和条件,一般期限较短,居于补充

工具的地位。

3.分类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消费者

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用控

(1)规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首付的最低金额;

(2)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

 

 

(3)规定以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就

不同的耐用消费品规定相应的信贷条件。

 

 

证券市

场信用

控制

通常指对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作出规定,是央行对以信用

方式购买股票和债券所实施的一种控制措施。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

选择调高或调低保证金比率,就可以间接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流

入量,从而控制住最高放款额度。

 

 

不动产

信用控

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

施。不动产信用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不动产市场的信贷规模,抑制过

度投机,减轻经济波动。

 

 

直接信

用控制

是指央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

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

额、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间接信

用控制

其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途径才

能实现,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1)道义劝告是央行利用其地位和权威,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发出书面通告或口头通知,主要是向商业银行通报经济形势,规劝其

主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窗口指导是指央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

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属于温和的、非强

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

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1.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政策工具,作为

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SLO

以 7 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

式开展操作。

2.常备借贷便利(SLF)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中央银行借贷便利类工

具,用以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SLF 以隔夜和 7 天为主,最长

期限为 3 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

3.抵押补充贷款(PSL)于 2014 年 4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设立之初旨在为开发

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此后逐渐常态化地用于支持

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定向的流动性管理手段。PSL 期限相对较长,操作对

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

 

 

(3)规定以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就

不同的耐用消费品规定相应的信贷条件。

 

 

证券市

场信用

控制

通常指对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作出规定,是央行对以信用

方式购买股票和债券所实施的一种控制措施。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

选择调高或调低保证金比率,就可以间接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流

入量,从而控制住最高放款额度。

 

 

不动产

信用控

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

施。不动产信用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不动产市场的信贷规模,抑制过

度投机,减轻经济波动。

 

 

直接信

用控制

是指央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

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

额、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间接信

用控制

其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途径才

能实现,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1)道义劝告是央行利用其地位和权威,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发出书面通告或口头通知,主要是向商业银行通报经济形势,规劝其

主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窗口指导是指央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

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属于温和的、非强

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

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1.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政策工具,作为

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SLO

以 7 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

式开展操作。

2.常备借贷便利(SLF)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中央银行借贷便利类工

具,用以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SLF 以隔夜和 7 天为主,最长

期限为 3 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

3.抵押补充贷款(PSL)于 2014 年 4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设立之初旨在为开发

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此后逐渐常态化地用于支持

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定向的流动性管理手段。PSL 期限相对较长,操作对

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

  4.中期借贷便利(MLF)于 2014 年 9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MLF 起到了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

  5.临时流动性便利(TLF)于 2017 年 1 月 20 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向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临时性流动性支持,以满足春节前后现金投放的集中需求。

  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概念:指中央银行以货币政策手段,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和影响经济中的相关经济变量,并通过一定渠道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的过程与作用机理。

  (2)一般过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

  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宏观经济指标。

  (3)各种经济理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看法(4 种)

1.学派:传统凯恩斯主义学派(核心观点)。在这一传导机制中,核心的变量为利

率。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投资↑→总产出↑

3.内容: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再经过

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最后导致收入和产出水平的变动。

4.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取决

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利率对投资水平的影响;投资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这取决

于投资乘数的大小。

伯南克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信用传导机制,并得出货币政策传

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的结论。

1.银行信贷渠道

(1)产生原因: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准备金和存款)增加时,银行的可贷

资金也相应增加。对银行信贷比较依赖的企业的筹资额度也会扩大,这会刺激企业

的投资支出,最终会扩大社会总产出。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银行存款和贷款↑→投资↑→总产出↑

2.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1)产生原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引起企业的股价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净值随之增加。企业净值增加意味着作为借款人的企业

 

的抵押资产较多,这会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愿意提供较多的贷款,

社会总需求会因企业的投资支出的增加而增加。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股价↑→净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

↑→投资↑→总产出↑

货币学派的托宾 q 理论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传导机制中,货币政策

通过其他相关的资产价格以及真实财富效应作用于整个经济。

1.托宾 q 理论

(1)q 值:q 值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

企业市场价值

q=

资本重置成本

q>1 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

q<1 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

(2)内容:托宾 q 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活动,当货币

当局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居民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会超过意愿持有量,这时居

民会选择将多余的货币支出。如果居民选择购买股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股票需求的增加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这将引起托宾 q 值上升。当 q 值大于 1 时,

企业的市场价值将会大于重置成本,此时企业很容易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来发行较少

的股票,并买到较多的新投资品,这会导致投资增加,最终会提高社会总需求和总

产出。

(3)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股价↑→托宾 q↑→投资↑→总产出↑

2.财富效应

(1)内容:莫迪利安尼认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股价上升时,家庭部门的金融

资产价值将会上升,财务困境出现的可能性有所降低,这会刺激家庭部门购买耐用

品和住宅,社会总需求和总产出随之增加。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股价↑→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

→耐用消费品和住宅支出↑→总产出↑

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是外汇资产的价格,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内容: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本币存款相对于外汇资产的预

期收益率降低,资本总是从利率相对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这将导

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促进本国商品出口,抑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使净出口增

加,最终导致总需求和总产出增加。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汇率↓→净出口↑→总产出↑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