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备考】2020年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考点:补益剂

2019年12月03日 来源:来学网

  方剂学——第八单元 补益剂

  细目一 概述

  要点一 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一)补益剂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虚弱证候 。

  (二)补益剂的配伍规律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应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选方配药应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照顾气血相依的关系 。补气与补血常配合应用,治疗气虚证一般以补气药为主,也可少佐补血药,使阳气化生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但过之则碍胃滞气;血虚证补血时常配伍补气药,因气能生血,或着重补气以生血。气血两虚,则气血双补。

  二是重视阴阳互根的关系 。阴虚补阴,阳虚补阳,阴阳两虚则阴阳并补。但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虚补阳,常佐以补阴药,使阳有所附,并借阴药之滋润以制阳药之温燥,使补阳而不伤阴;阴虚补阴,常佐以补阳药,使阴有所化,并借阳药之温润以制阴药之凝滞,使滋阴而不碍气。至于阴阳两虚,则阴阳双补,若阴虚火旺,则应滋阴兼以降火。

  三是注意培补五脏 。虚在何脏就补何脏,此为直接补益法。而间接补益法是根据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采用"虚则补其母"的方法来治疗。如肺气虚而补脾,为补土生金法;脾阳虚而补命门,为补火生土法;肝阴虚而补肾,为滋水涵木法等。

  四是重视补益先后天 。肾为先天之本,乃真阴真阳之所在,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六腑之气血阴阳皆依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方能充沛不衰。通过补脾或补肾以间接补养虚损之脏,故补益脾肾二脏非常重要。

  要点二 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使用补益剂首先要注意辨别虚证的类型和具体脏腑,还要辨清虚证之真假。

  2.注意调理脾胃功能,适当配伍健脾和胃、理气消导之品,以助脾胃运化,使其补而不滞,又防虚不受补 。

  3.补益剂药多味厚滋腻,宜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

  4.不可滥用补益剂,药不对证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细目二 补气

  要点一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各等分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所致。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失荣于面,则面色萎白;土不生金,肺气不足,则语声低微,气短;气血不足,不能充养肌肉四肢,故四肢乏力;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则食少便溏;气血虚不能上荣,则舌淡荅白;气虚无力鼓动血行,故脉虚弱。治宜益气健脾。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助运,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和中调药,为使药。综观本方,人参、白术健脾,使脾恢复运化功能,而茯苓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使脾胃不被湿困,苓、术配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强。故本方以补气为主,佐以渗利之品,气足可以化湿,湿除有利于健脾。方中药物甘温平和,补而不滞,利而不峻,作用和缓,犹如正人君子之为,故以“四君子”名之 。

  【加减化裁】临证时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陈皮、枳壳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要点二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甘草(炒) 山药 白茯苓各二斤 白扁豆一斤半莲子肉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各一斤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 。

  【主治】脾虚夹湿证 。症见食少,甚则饮食不进,呕吐泄泻,四肢乏力,胸脘闷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肺虚咳喘。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脾胃气虚夹湿所致。脾失健运,故饮食减少,泄泻;胃失和降,故呕吐;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不足,故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中焦气机不畅,故胸脘闷胀。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渗湿。至于肺虚咳喘可用本方治疗,乃为培土生金法的运用。

  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补中,为君药。配以山药、莲子肉健脾固肠止泻;茯苓、扁豆、苡仁健脾渗利水湿,共为臣药。更以砂仁芳香醒脾,促中焦运化,且行气化湿,使补而不滞;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以达上焦而益肺,并借肺之布津以养周身,并为佐使药 。诸药配合,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服后脾胃可日趋强盛,纳食日增,呕吐,便溏或泄泻等,自然可愈。

  【参苓白术散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用治脾胃气虚之证。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 的常用方剂。

  要点三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各五分人参三分 当归二分 橘皮二分或三分 升麻二分或三分 柴胡二分或三分 白术三分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大而虚软。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气短乏力。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摄纳无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气血化生不足,不能充养,故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黄;脾虚不运,则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脾气虚则清阳不升,陷于下焦,郁而不达则发热 ;气虚腠理失固,津液外泄,则动辄汗出;脾虚津液不能上承则渴,气属阳,阳气虚,故喜热饮;脾虚失摄,不能升举,故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舌质淡,脉大而虚软或脉虚,均为气虚之征。

  治疗“气虚”之证,应以甘温之品以补之;对于“发热”一般应治以寒凉,但本方证之发热为“气虚发热”,也称为“阳虚发热”,故应补之甘温以除热;对于气虚下陷证,则应“虚则补之,下者举之”。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升阳举陷,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共为臣药。血为气之母,故用当归养血和营,以使气有所化;陈皮理气行滞,使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佐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又能透表退热,且引芪、参走外以固表,二药兼具佐使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作使药。全方以益气健脾药为主,配伍少量的升阳举陷药,合用成方,能补气固表,升阳举陷,因其用甘温之品补气以解热,故言本方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要点四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五分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功用】益气生津,养阴敛汗 。

  【主治】

  1.热伤气津证。症见汗多体倦,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脉虚数。

  2.久咳肺虚证 。症见咳嗽痰少,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热伤气津,累及心肺所致。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暑热汗多,最易耗气伤津,故暑热为病,每累及心肺,致气阴两虚,证见体倦气短,口干舌燥,脉虚数。治宜补益心肺之气,滋养心肺之阴。方中人参补元生津,益脾肺而生津液,为君药。麦冬养阴生津,兼清心肺胃中虚热,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止咳,生津止汗,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 ,相辅相成,可使心肺受荫,气充脉复。

  要点五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 黄芪 白术各二两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证。自汗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浮缓,以及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者。

  【组方原理】本方之自汗证是因表虚不固所致。肺气虚,则卫表不固 ,营阴不能内守,故自汗、恶风;卫表虚弱,肌腠疏松,则虚人易感风邪;脾气虚,气血化源不足,故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浮缓 。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中黄芪为君,益气固表。白术为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助黄芪以“培土生金” 。二药同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难侵。防风走表祛风邪并防御风邪之侵为佐使药。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三药合用,补中有疏,散中有补 。

  细目三 补血

  要点一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各等分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唇甲苍白,妇女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疼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组方原理】本方主治营血虚滞证。营血亏虚,清窍、心神失养,故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血不外荣,则面色无华,唇甲苍白;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溢,故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前或后,甚或经闭不行,脐腹疼痛;舌淡为营血不足,不能上荣;脉细弦或细涩,为血虚不能充盈。治宜补血、和血、调经。

  方中熟地黄味厚滋腻,益肾填精,为滋补阴血之要药,为君药 。当归补血养肝,又兼能活血,为养血调经要药,为臣药。二药合用,能补肝肾,调冲任,使血海按时满溢。白芍敛阴养血,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共为佐药。四药合用,以归、地之补配川芎之行,则补血而不滞血;用川芎之辛散配白芍之酸收,则行血而不耗血动血,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实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

  【加减化裁】临证时若兼气虚,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兼血瘀或妇女经期超前,量多有块,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温通血脉 。

  要点二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

  【功用】益气生血

  【主治】血虚劳热证 。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劳倦过度,气虚血弱所致 。劳倦内伤,损耗元气,使脾胃虚衰,而阴血化源亦告不足,致阴血亏少,阳无所附,浮越于外,阴不维阳,成为血虚发热之证,故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则为虚热之征。血为气之母,血虚必累及气亏,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益气固表,资生血之源,既可补已虚之气,又能防止阳气继续外越,为君药。配以当归养血和营,二药合之,使阳生阴长,则阴血渐生,阳有所依,不致外越,虚热之证自可消失。

  要点三 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各一钱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人参一钱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止,舌淡,脉细弱。

  【组方原理】本证因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心神、四肢失养,故心悸怔忡,健忘,神疲倦怠;阳入于阴则睡,心血不足,心阳无所依,浮越于外,则失眠,盗汗虚热;心血不足,失荣于面,则面色萎黄;脾主统血,脾虚则统摄无权,故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止;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为君药,补气运脾,以资气血化生之源。脾气振则水谷自化精微气血,面唇爪得荣,心得养,则神志安定;饮食能进,清阳布达,神疲倦怠可除;气能统摄血液,故出血可止。以补气药为主,又能起到补气生血,壮子益母的作用。

  以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茯苓为臣药,补血养心宁神,引魂入舍。五药合用,悸可定,神可藏,意可存。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甘草、大枣、生姜,开胃健脾,调和气血,共为佐使。配伍特点以补气药与补血药合用,既可补心血以安神,又可补脾气以统血。

  细目四 气血双补

  要点一 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四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

  【主治】

  1.气血阴阳不足证。脉结代,心动悸 ,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痩小。

  2.虚劳肺痿 。咳嗽,或吐涎沫,形瘦短气,自汗盗汗,虚烦不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阴血不足,血脉不充,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脉气不相续接,故脉结代;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心动悸;气血两亏,形体失养,故虚羸少气;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故舌光少苔,或舌质干而瘦小;肺痿之成,与阴血阳气不足也有关系;肺气虚弱,气逆于上,故咳嗽短气;阳气虚弱,津液失布,故涎唾多。

  肺气虚弱,腠理失固,则自汗;阴血不足,虚热内生,阴津不足,肠道失润,则虚烦失眠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为气血不足,阴虚有热之征。治宜滋阴养血,益气复脉。

  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炙甘草益气补中,缓急养心。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共为君药。 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化生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阴养血补心,配生地黄滋心阴,养心血,以充血脉,共为臣药。桂枝、生姜温心阳而通血脉,并使诸味厚之品滋而不腻,共为佐药。桂枝与甘草合用,又能辛甘化阳,通心脉而和气血,以振心阳。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用其行药势而通血脉,为使药。方中补益药与通阳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复而心脉通,气血充沛,血脉畅通,则悸可定,脉可复。由于炙甘草、人参亦可补肺气,润肺止咳;阿胶、麦冬又善养肺阴,润肺燥;生地黄、火麻仁长于滋补肾水,与阿胶、麦冬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 ,故可用于虚劳肺痿的治疗。

  要点二 八珍汤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均具有益气补血作用。

  八珍汤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相合加姜、枣而成,为平补气血之剂。主治气血两虚,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

  十全大补汤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而成,芪、桂二药为甘温益气壮阳之品,配在平补气血的药物当中,不仅增加了全方补益之力,而且使方剂性味偏温,成为温补气血之方,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证,其方证中气血之亏较八珍汤重,且可能伴有气血虚弱不能托疮生肌,或气虚不能摄血等表现。

  人参养荣汤是由十全大补汤去掉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而成,五味子、远志为养心安神之品,配在补气养血的方剂中,使其成为益气补血与养心安神两顾之方。主治劳积虚损,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等证。

  总之,八珍汤以平补气血为主,十全大补汤偏于温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是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两顾之方。

  细目五 补阴

  要点一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钱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消渴,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松动,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肾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虚火上炎所致。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肾虚精少,不能充养,则腰膝酸软,足跟作痛,牙齿松动,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之海,肾虚精少,髓海失养,则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则耳鸣耳聋,消渴;阴虚火旺,迫津外泄则盗汗,火扰精室则遗精,虚热内扰,则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宜滋补肾阴。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养肝滋肾,固涩精气;山药补益脾阴,兼能涩精,补后天以充先天,共为臣药。三药合用,滋肾阴,补肝血,益脾阴,共补肝脾肾三阴之不足,治其本,称为“三补”。泽泻渗利以宣泄肾浊,防熟地黄腻滞;牡丹皮清泻肝火,凉血退热,防萸肉之温;茯苓渗利脾湿,又助山药之健运。

  三药既泻上炎之火,又渗下趋之湿浊,同泻三阴虚火之有余,治其标,称为“三泻”,共为佐使药。六药合用,寓补于泻,寓泻于补,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加减化裁】临证时若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者,加石决明、龟甲以平肝潜阳;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燥湿行气;若肾虚咳喘,动则息促,呃逆等,可加五味子以滋阴补肾,纳气平喘名都气丸;若肺肾阴虚,咳喘吐血,潮热盗汗,可加五味子、麦冬而成敛肺纳肾之方,名麦味地黄丸。

  要点二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 生地黄 枸杞子 川楝子

  【功用】滋阴疏肝 。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 ,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组方原理】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肝气郁滞,日久则结为疝气瘕聚。治宜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

  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泻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 ,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一贯煎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 ,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细目六 补阳

  要点 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脉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组方原理】本方证均由肾阳不足所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下焦,故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甚或转胞;肾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不能固摄,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入夜尤甚;肾主水,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调,则发为痰饮、水肿、消渴、脚气等;由于尺脉候肾,肾阳虚损则尺脉沉细;舌淡而胖,亦为肾阳不足之征。治宜温补肾阳。

  方中重用干地黄滋补肾阴为君药。用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用附子、桂枝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共为臣药。佐以泽泻通调水道;茯苓健脾渗湿;牡丹皮清泻肝火。此三味寓泻于补,使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可能助湿敛邪之虞。本方配伍特点是补阳药与补阴药合用,意在阴中求阳,补阴以生阳,助阳以化水 ;以补为主,佐以渗利,寓泻于补,使补而不滞,寓补于泻,使滋而不腻,阴阳协调,诸症可愈。

  【加减化裁】临证时若夜间小便多者,可加五味子、桑螵蛸等以缩尿;若男子阳痿,可加鹿茸、巴戟天、锁阳、肉苁蓉等壮阳起痿 。

  唐以前只有干地黄,至宋才有熟地黄的炮制方法,故原方用干地黄,而现在多用熟地黄;原方用的是桂枝,但汉代以前无桂枝与肉桂之分,若温补肾阳,则桂枝不如肉桂,故后世用此方多用肉桂。

  细目七 阴阳双补

  要点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组成】熟地黄 巴戟天 山茱萸 肉苁蓉 附子 石斛 五味子 官桂白茯苓 麦门冬 远志 菖蒲各半两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 ,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组方原理】“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 因下元虚衰,虚阳上浮,堵塞窍道所致。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使筋脉失养,故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舌本失养,痰浊随虚阳上浮,堵塞窍道,故舌强不能言;阴虚内热,则口干不欲饮;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则足冷;虚阳上浮,则面赤;脉沉细弱,为阴阳两虚之象。治宜补养下元,摄纳浮阳,佐以化痰开窍。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药合用以治下元虚衰之本,共为君药。附子、肉桂助阳益火,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滋阴益胃,补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酸涩收敛,合山茱萸可固肾涩精,伍肉桂能摄纳浮阳。五药合用,助君药滋阴温阳补肾,共为臣药。

  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以治痰浊阻窍之标,又可交通心肾,是为佐药。生姜、大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下元得以补养,虚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 。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