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龋

2017年05月04日 来源:来学网

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龋

  第七章 龋 Dental Caries
  概 述
  一、定义
  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而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二、流行病学
  发病率
  ●相当常见的牙体疾病,广泛见于世界各地
  ●高发病率、进行性的破坏可导致人类咀嚼功能的逐渐丧失—WHO列为三大疾病之一
  三、好发部位
  恒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下颌前牙
  乳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上颌前牙、乳下颌前牙
  好发牙面:
  ●咬合面点隙窝沟
  ●邻面接触点下方
  ●唇颊面的近龈缘及磨牙颊侧点隙
  四.进程:
  早期脱钙→有机物分解破坏和崩解→龋洞
  -牙髓病
  -尖周病
  -颌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症
  -牙齿的脱落
  发病机理和病因学说
  一、化学细菌学说(酸原学说、化学寄生学说)
  细菌→食物中的糖和碳水化合物,产酸→牙齿脱矿→有机物破坏→龋病
  二、蛋白溶解学说
  细菌产生蛋白溶解酶→釉质中有机基质破坏→矿物盐溶解→龋病
  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细菌→蛋白溶解酶破坏牙齿中的有机成分,其产物通过螯合作用与牙齿矿物质结合→可溶性螯合物形成→牙齿破坏
  四.病因学
  (一)、细菌和菌斑
  1. 细菌 (bacteria)
  实验证实:
  (1)龋病只发生在暴露在口腔中的牙齿
  (2)用致龋食物喂养无菌动物不致龋
  (3)抗菌素可降低实验动物龋的发病及严重程度
  (4)龋坏组织中可以找到细菌
  细菌种类:
  (1)变形链球菌
  (2)乳酸杆菌
  (3)放线菌属
  (4)血链球菌
  2. 菌斑(bacterial plaque)(重点):
  定义:细菌在牙面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由细菌和唾液糖蛋白及细菌胞外多糖等基质构成的薄膜状细菌斑块;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其存在与龋病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
  菌斑的基本结构:
  ●基底部:也称菌斑---牙界面,无细胞的均质结构,由唾液糖蛋白(获得性薄膜)构成.
  ●中间层 :主要部分
  •致密微生物层:3-20个细胞深度的球菌
  •菌斑体层:成栅栏状排列的丝状菌及其间穿插的球菌、短杆菌
  ●表层:结构松散,各种细菌、细菌残渣、脱落上皮细胞等构成
  菌斑的形成
  1. 获得性薄膜的形成
  2. 细菌的粘附、集聚
  3. 菌群调整
  4. 菌斑成熟
  获得性薄膜 acquired pellicle
  又称唾液薄膜 salivary pellicle,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
  特点:当用机械方法除去后,可在20分钟内重新形成,薄膜形成几分钟或几小时后,细菌侵入聚为菌落,继而可形成菌斑。
  <菌斑的致龋原理>

菌斑中的细菌利用糖产酸+细菌代谢产酸 pH值下降5.5以下,晶体溶解-----脱矿

酸的消耗及唾液缓冲作用的调节 pH值缓慢回升,至接近中性,釉质中的游离无机离子沉积在晶体表面----------再矿化

脱矿大于再矿化 致龋
  (二)食物因素
  ●食物的成分:蔗糖多易致龋;
  ●食物的性质:粘性食物易致龋,含纤 维丰富不易致龋;
  ●缺乏VitD、A、B,龋病发生率高;
  ●钙磷缺乏,龋病发生率高;
  ●营养不良易致龋,蛋白质;
  ●全身健康状况不良易致龋。
  ●氟离子促进再矿化,能抗龋
  (三)宿主因素
  牙齿:⑴ 不同的部位:
  ⑵ 牙齿的结构:
  ⑶ 釉质的发育状况,矿化情况
  唾液:唾液的作用:
  ① 可冲刷粘附在牙齿上的糖;
  ② 可缓冲菌斑中产生的酸;
  ③ 含IgA、溶菌酶具有抗菌、抗龋作用。
  量:分泌量下降,短时间内患龋;
  质:粘稠度上升易致龋。
  龋/病因/三联因素
  时间 慢性进行性疾病:1.5年—2年
  龋/病因/四联因素
  细菌——必须是致龋的(cariogenic)
  底物—— 必须是适宜的 (suitable)
  宿主 ——必须是敏感的 (susceptible)
  时间 ——必须是充分的 (sufficient)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