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助之手】2018初级中药师【中医基础】黄金备战讲义(7)

2018年01月15日 来源:来学网

 

 

2018年卫生资格考试备考中,考生需要结合2017年相关情况进行。备考前期,需各位考生勤加练习,多看辅导、多做试卷。对于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来学网小编搜集了如下资料,可提供广大考生参考!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的形体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运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阐释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联系;运用五行的母子相及、相乘相侮,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自然界五运六气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五脏系统的影响。并对临床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展转归、指导治疗和养生康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中医学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用比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与六腑(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筋、脉、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从而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属于五行系统,进而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五脏的部分主要功能。从而将五脏及其相关组织等,归类于五行系统之中,确立其脏腑的五行属性。如木性曲直,畅顺条达,有升发的特征,用以类比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气机的特性和功能,故肝的五行属性为木;火性温热,以此类比心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故心的五行属性为火;土性敦厚,生化万物,以此类比脾胃消化饮食,转输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故脾的五行属性为土;金性清肃、收敛、清洁,以此类比肺及大肠、皮毛对人体所具有的清除废料,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故肺及大肠、皮毛的五行属性为金;水性润下,有闭藏特性,用以类比肾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故肾的五行属性为水。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运用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生克制化的理论,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人体的整体联系。

 

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协同关系。如用木生火关系,解释肝脏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参与生血,辅助心完成推动血液循环运行的功能;用金生水关系说明肺主行水,协助肾完成水液代谢;用水生木关系解释肾精化生阴血以滋养肝的功能等等。

 

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五脏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协同的资生关系,还存在着彼此制约关系。如肾阴制约心阳,防止心阳偏亢,即体现了水克火的关系;肝气条达疏畅,可疏通脾胃之壅滞,即体现了木克土的关系;脾运化水液,防止肾所主的水液泛滥为患,即体现了土克水的关系等。

 

4.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行学说的归类方法,不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分属于五大系统之中,同时还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或现象进行了五行的属性归类,如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横向联系。这就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反映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例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万物滋生,生机勃勃,人体的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从而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1.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

 

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是指五脏间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所导致的病理过程。临床上存在“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传变形式。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波及到子脏的传变。例如脾胃(土)虚衰日久,病人在长期食欲不振、脘腹疼痛不适、便溏或泄泻的基础上,反复感冒,进而出现咳嗽、咯痰、气喘等肺(金)病证,即属于母(脾土)病及子(肺金)的传变过程。

 

(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从子脏波及到母脏的传变,又称为“子盗母气”或“子病累母”。例如肝病日久,累及于肾,出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夜梦遗精,或月经不调等肾虚病证,这一病理传变过程即属于子(肝木)病及母(肾水)的传变过程。

 

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是指五脏间相克关系失常时所导致的病传现象。临床可归纳为“相乘”传和“相侮”传两种类型。

 

(1)相乘传变  相乘传变是指疾病从所不胜之脏波及到所胜之脏的传变。例如肝病患者,在有胁肋疼痛、口苦、黄疸等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脘腹胀闷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脾胃失健病证,此即为肝木乘脾土的“相乘”病理传变过程。

 

(2)相侮传变 相侮传变是指疾病从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的传变,又称为“反悔”、“反克”致病。例如咳嗽、气喘、咯痰的肺病患者,日久常伴有心悸、怔忡、面舌色青紫之心病证候,此即为肺(金)反悔心(火)的病理传变过程。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其功能紊乱时,可以通过诸多途径反映于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在色泽、声息、形态、脉象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异常的变化。医生即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以搜集资料,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作为诊断内脏病变的主要依据。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临床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临证中所表现的五色、五脉、口腔所感觉的五味等,进行五脏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或口泛酸水、脉见弦象,就可诊为肝病;若口苦、心烦面赤、脉洪数,即为心火亢盛等等。

 

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临证中常根据五行生克理论,从脉象与面色的五行属性,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又见弦脉,是为肝木乘脾土(土虚木乘);肺阴不足之证,面见赤色,脉见洪象,是心病传肺(火乘金)等。

 

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临床实践中可以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测疾病的预后。如《灵枢》说:“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如肝病面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示病重;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示病轻等。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运用五行学说指导治疗,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原则、指导脏腑用药,以及指导针刺取穴等方面。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在疾病过程中,一脏有病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波及其他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考虑到其他相关的脏腑,应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采取相应的阻断病传的措施,以控制疾病的传变,防止因病情传变而加重病情。如肝脏有病时可通过相生途径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乘侮途径波及于脾、肺。尤其肝气亢盛病证,最常发生的病传是木亢乘土,或者木旺侮金,故在肝病未发生乘脾、侮肺之前,在消除肝气偏盛的同时,还应兼补脾土,或扶助肺金。脾或肺气得以顾护,就阻断了来自于肝的乘袭或反侮之邪,故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

 

2.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

 

所谓治疗原则,是指治疗疾病时的总体思路。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分析五脏病变的关系,以确定正确的治疗原则,有如下两方面:

 

(1)根据相生理论确定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五脏之间属于母子关系两脏失常的病证。就疾病性质而言,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主要有虚证和实证两类,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所谓“补母”,即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中虚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当以补母脏之虚为主,如肝阴虚,可通过补肾阴(属水,为肝之母脏)以生肝木。所谓“泻子”,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中实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应以泻子脏之实为主,如肝热证,可以通过清心泻火治之。

 

(2)根据相克理论确定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五脏间属于相克关系失常的病证。而且相克关系失常中的“相乘”或者“相侮”病变,都有一方过盛,或者另一方虚弱。因此必须抑制过强的一方而扶助虚弱的一方,才能使其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此即为“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例如肝气(木)亢盛乘脾土,治疗时就当用疏肝之法,以抑肝木之强;同时用健脾补脾之法,扶助脾土之弱,方可使肝脾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

 

3.制订五脏疾病的具体治法

 

在治疗原则确定之后,针对具体病证,还可根据五行理论制订出具体的治疗方法。

 

“虚则补其母”的治则指导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补养肝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或肝阳上亢证;培土生金法,是健运脾土以补益肺金的方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肺养肾的方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等。

 

“抑强、扶弱”治则的指导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旺脾虚,或肝气犯胃证,即疏肝健脾法或疏肝和胃法;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肝旺生热,热灼肺金的肝火犯肺证,即是清肝火以除肺热的方法;泻南补北法,适用于心火亢肾阴虚证,即是清心火兼滋肾阴的方法等。

 

4.指导针刺选穴

 

运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指导针刺选穴,是根据“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和五行生克理论来进行。“五腧穴”是十二正经各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其中五脏阴经的腧穴从四肢末端向近心端,依次的名称分别是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仍然遵循“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穴刺治。临证中又有同经子母补泻法和异经子母补泻法两种。

 

此外可根据五行学说的相克理论,运用“以情制情”的精神疗法,治疗某些因情志内伤所致的一些慢性疾病。其中所用的原理是五志的五行属性,以及五行的相克理论。

 

5.指导脏腑用药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将五脏、六腑和药物的五色、五味归属于五行。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原则,认为同一行(类)的具有某种色、味的药物,常常与同一类(行)的脏腑组织存在着某种“亲和”(即“归走”或“所入”)关系,并能调整该类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状态。具体言之,色青、味酸的药物属木,归走并作用于肝系统,如白芍、山茱萸味酸滋养肝血;色赤、味苦的药物属火,归走并作用于心系统,如朱砂色赤入心安神;色黄、味甘的药物属土,归走并作用于脾胃系统,如黄芪、白术味甘,入脾补气;色白、味辛的药物属金,归走并作用于肺系统,如石膏入肺以清肺泻热;色黑、味咸的药物,归走并作用于肾系统,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以滋养肾阴等。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