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8岁,汉族。以“发热六天,皮疹两天”为主诉入院。患儿于2007年2月12日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5℃,无畏寒,伴畏光、流泪、鼻塞、流涕、咳嗽,并咳少许白色粘液痰,无腹痛及胸闷、气急,无尿频、尿急等症状,家长以为“感冒”给予口服“希刻劳、好娃娃”等药物治疗后,效果差,体温逐渐升高,于2007年2月15日体温达40℃,咳嗽加重,并全身皮肤陆续出现淡红色皮疹,先于头面部,后逐渐遍及全身,无瘙痒,在当地医院给予治疗两天后,上述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今日收入院。起病以来,患儿精神尚可,食欲睡眠差,大小便无异常。流行病学史:病前曾与患麻疹的表妹有过接触。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预防接种史不祥。体格检查:体温38.6℃,呼吸28次/分,脉搏128次/分,血压90/60mmHg。发育良好,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大小不等,稍高于皮肤表面,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局部皮疹已经融合成片,皮疹以面部及躯干为多,掌心、足心未见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球结膜稍充血,口腔粘膜完整,可见柯氏斑,咽充血明显,扁桃体Ⅰ度肿大,充血明显,无脓性分泌物。颈无抵抗,双肺听诊未见异常,心率12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无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 白细胞5.1×10(来学网)/L,红细胞4.6×10/L中性粒细胞0.40,血红蛋白138g/L ,血小板174×10/L;电解质正常,肝功及心肌酶谱无明显异常。抗麻疹病毒IgM阳性、抗风疹病毒IgM阴性。胸片无明显异常。
诊断与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如何治疗?
正确答案:
诊断与诊断依据
麻疹
⑴女性儿童,冬季急性起病。⑵有高热,起病四天后出现皮疹,伴有畏光、流泪、鼻塞、流涕、咳嗽。⑶查体:皮疹特点符合麻疹皮疹表现,球结膜充血,口腔可见柯氏斑。⑷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抗麻疹病毒IgM阳性。
鉴别诊断
⑴风疹:一般于发热第1~第2日出疹,伴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无柯氏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⑵药物皮疹:近期有明确服药史,皮疹多样,使用抗过敏药及糖皮质激素效果好,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⑶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
⑷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现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发红,皮疹与毛囊一致,为“鸡皮疹”,疹退后有大片脱皮,可见“口周苍白圈”、“草莓舌”或“杨梅舌”,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见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治疗
麻疹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为对症治疗。患者处于出疹期时,应慎用退热剂,持续高热时可给予小剂量退热剂,咳嗽剧烈时可给予镇咳剂,出现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时,可适当给予抗生素,出现肝功能损害时,可适当给予保肝药物。
临床思维: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因:麻疹病毒。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患者。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但因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发病年龄有后移倾向)。临床表现:典型表现:①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②前驱期Ⅰ.低-中度发热。Ⅱ.干咳,鼻炎及结膜炎,后者引起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Ⅲ.在疹发前24~48小时颊粘膜可出现Koplik斑.Ⅳ.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③出疹期 体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皮疹始发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二十四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三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疾病极期可有谵妄、激惹和嗜睡状态。④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其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退疹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分类以淋巴增高为主。免疫荧光检查:取早期患者的鼻炎分泌物、痰和尿沉渣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脱落细胞中可见麻疹病毒,有早期诊断价值。麻疹特异性IgM抗体检查: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M于出疹1~2天即可出现,第7~8天达高峰,随后下降,故IgM阳性可确诊为麻疹感染急性期。病毒分离:取早期或出疹期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血液或尿液接种原代入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鉴别诊断:幼儿急疹、风疹、药物疹。治疗: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充足量水分,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保持皮肤、粘膜清洁。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药;烦躁时可适量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药;剧咳时可用止咳祛痰药;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给抗生素;适当补充维生素A;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