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提分试题(10)
2019年09月27日 来源:来学网一、单选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答 案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考 点: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身心发现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
答 案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考 点:教育概述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3, 20世纪60年代初,(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答 案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
考 点:课程理论流派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成熟时期西方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答 案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系统法
考 点: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D
文字解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5,老师经常用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 )。
答 案A,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C,代币奖励法
D,认知调适法
考 点:教学方法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代币奖励法。
6,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 )。
答 案A,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应用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C,基础性研究、发展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D,评价性研究、基础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考 点: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以及对分类方法的理解,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7,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答 案A,学校制度的建立
B,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
C,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D,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
考 点:小学教育的概述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完备学制系统的出现,诸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等,标志着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
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答 案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考 点: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华生认为儿童的成长完全由环境来决定,否定遗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绝对性。
9,儿童在知道“苹果”“梨”是“水果”后,再学习“香蕉”也是一种“水果”,这种学习叫作( )。
答 案A,并列结合学习
B,上位学习
C,相关类属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考 点:学习理论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D
文字解析: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且仅是这个观念的一个特例或是先前学过的命题中的一个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并不扩充、限制或改变原有知识的内涵。相关类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专家点拨知识的学习这一知识点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相关知识点有:知识的类型、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
10,(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答 案A,教育规律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问题
考 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D
文字解析: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1,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这种测验是( )。
答 案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考 点:教学评价的概念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诊断性测验是针对某一单元而设计,为了调控教学方向的测验。
12,儿童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 )
答 案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考 点: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移除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正强化是指通过提供当事人所喜欢的事物或奖赏来增强行为或反应的过程。专家点拨强化是行为主义学派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强化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正强化和负强化。考生可以简单记忆:正强化即实施奖励,负强化即撤销惩罚。同时,考生还要能够正确区分负强化和惩罚,负强化与正强化一样,都是使行为的概率增加,而惩罚则是使行为的概率降低。
13,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 )。
答 案A,方向
B,范围
C,方向和范围
D,纪律约束
考 点:班级管理的概述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
14,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答 案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考 点: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而颜回的话正是该原则的例证。
15,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答 案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考 点: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所以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特征进行。
1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答 案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考 点:教学原则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根据题干,意指听说不如自己亲眼所见,凡事自己所亲历的才是可信的。在教学中反映了直观性的原则。
17,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答 案A,实验法
B,测量法
C,会谈法
D,观察法
考 点:小学生心理辅导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会话,会谈法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其作用是为建立交谈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以及获得个体对其心理状况和问题的自我描述。
18,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答 案A,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考 点:美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这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专家点拨美育的概念、任务和小学美育的要求、实施途径是美育的相关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19,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为( )。
答 案A,课堂凝聚力
B,课堂管理
C,课堂控制
D,课堂气氛
考 点: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好的课堂管理是实现学校整体效益的基础,它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20,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答 案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考 点: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分 值:2 分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有影响。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几排及中间几排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大多时间都站在这些座位的前面,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这一区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学生则难于参与,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经常变换学生在课堂中的座位。
四、简答题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考 点:小学教育的概述
分 值:1 分
正确答案: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文字解析:点拨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其相关知识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考查内容。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述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将其进一步发展基本定型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我国最早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地点(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基本特征、优缺点等,都可能以各种题型出现。
2,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考 点:学校管理的概述
分 值:1 分
正确答案: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3)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4)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文字解析:本题是对学校教育制度概述知识的考查。
3,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考 点: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分 值:1 分
正确答案:
(1)精选教材内容。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2)合理组织材料。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在教学中,负迁移会对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文字解析:本题是对教学策略知识的考查。
五、综合题
【案例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晏子使楚》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师:我们看第一行有一个词:侮辱。同学们,这个词不但要读准,它也是我们课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词。那么你们知道,“侮辱”是什么意思吗?生:侮辱就是羞辱,就是使对方难堪。师:非常好!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是谁想羞辱谁呢?生:是楚王想羞辱晏子。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但是有一些词,它可能和我们平时习惯的用法不一样。同学们,你们看,在最后一行有一个词:笑嘻嘻,平时我们说“笑嘻嘻”是用在什么情况下?生:我很高兴的时候才会“笑嘻嘻”。师: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你结合到那个句子中读一读,请打开最后一页,在最上面的一行,找到那个句子了吗?谁来读一下?生: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师:那么在这个句子中,“笑嘻嘻”还是我们那个高兴的笑吗?笑得那么单纯吗?生:我认为不是了,他是那种得意的感觉,他有意想侮辱晏子。所以他正好看到有这样的犯人是齐国的人,所以说他很得意。师:噢!这种“笑嘻嘻”透着一种得意。生:这种笑嘻嘻应该是嘲笑。师:对,还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还有吗?生:讽刺的意味有一点。师:对,是一种讽刺,是一种不怀好意。同学们,当我们把这些词的意思理解了,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课文了。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参考答案】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训练,从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所要传递的主要思想和情感。“侮辱”一词是课文的主线,“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文的初读感知阶段,教师让学生来说“侮辱”的意思,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化阅读做好了铺垫。“笑嘻嘻”一词的教学,对“侮辱”一词的理解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笑嘻嘻”,然后话锋一转,询问学生文中的楚王“笑嘻嘻”是不是平时高兴的笑,学生深入文本,发现这是一种讽刺和嘲弄,楚王“侮辱”晏子时的情形便随之浮现出来。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文本语言的真正内涵,文字背后的感情一下子流进了学生的心田。通过此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效果。
【案例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3】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底高面积平行四边形长宽面积长方形
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ah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S=ah=6×4=24(m2)
(1)试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教学。
【参考答案】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采用的割补拼接法。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分割拼接成长方形然后计算其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猜想和概括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教学环节设计:
◆自主探究,通过数方格的形式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请同学们通过数方格的形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求是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根据数出的结果填写书中表格,并得出结论。
请同学回答结果并补充: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分组讨论,提出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并按照数学小组进行讨论。请各小组陈述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补充得出: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由此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请同学们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交流反馈得出: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总结归纳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S=ah,其中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