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模拟试题(3)
2019年09月27日 来源:来学网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视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考试焦虑
D.课堂焦虑
3.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
A.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洛克和《教育漫话》
D.杜威和《民本主义与教育》
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心理模仿
B.生物本能
C.人的理性
D.生产劳动
5.班主任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设计并开展( )。
A.小组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班级教育活动
D.课外活动
6.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社会活动
7.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8.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 )。
A.小组
B.班级
C.年级
D.教研室
9.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 )。
A.内向与外向
B.顺从与独立
C.理智、情感与意志
D.A 型与 B 型
10.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1.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1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其中最高级的需要是( )。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13.通常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称为(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研究课题的来源?( )
A.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B.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C.教学课题的提出
D.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15.主张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6.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7.班级管理方法中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 )
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杜威
D.布鲁纳
18.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连续性
19.场独立型概念的提出人是( )。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20.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设计教学活动
B.开展各种活动
C.帮助学生成长
D.社会角色学习
二.简答题
21.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22.简述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2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4.简述智力的性别差异。
25.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三.材料分析题
26.在记者对吉林省安图县 4 所初中和 4 所小学进行调查盼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有的学生连清扫校园也不愿意参加,甚至连日常的值日也会让别人代劳,有高达 20%的学生让别人给自己洗衣服,家长不在时自己就吃不上饭。在长岭县调查显示,有的小学生花钱雇同学写作业;有的花钱拉选票争当少先队中队委员;有的花钱更改考试分数。调查发现,一些学生追求高消费,花钱大手大脚,浪费惊人。一些小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高达几百元,过生日也要到饭店去大办酒席。江源县在 14 所中小学调查了解到,中学生中仅有 19.5%的人崇拜劳动模范,而崇拜明星的却高达 34.7%。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调查采访时不少人士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27.五年级小学生小华,身体和智力均为良好,学习成绩平平,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其父母虽是农民,但很重视子女教育,盼望她将来能考上大学。她也能听父母的话,决心好好学习,为父母争气。但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总爱打瞌睡;尤其是对学外语有偏见,认为“我是中国人,不学外文照样可以生活”。老师提问“明白了吗?”她总是说“不知道。”
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8.请分析下面教学案例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 7 个女生,3 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他们唱得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
学生:女生声音大!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
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
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 4 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老师:(留给学生思考计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 4 的?
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C。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为考试焦虑。
3.【答案】D。
4.【答案】D。解析:关于教育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分别是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在于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其他学说都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重要特点。
5.【答案】C。解析:进行班级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
6.【答案】B。解析:学校课外活动主要以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学科活动为主,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7.【答案】B。解析:雄辩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
8.【答案】B。解析: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9.【答案】A。解析: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
10.【答案】D。解析:无条件反射引发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应。
11.【答案】C。解析:关键期的存在表明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2.【答案】C。解析: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需要。
13.【答案】D。解析: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通常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14.【答案】C。解析: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15.【答案】B。解析: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16.【答案】D。解析:语文、数学、外语等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B。
20.【答案】C。
二、简答题
21.答:(1)全民性。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小学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创造条件,确保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
(2)义务性。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 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
(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22.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23.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培养:
(1)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2)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3)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
(4)自学的习惯。
(5)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
(6)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7)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4.答:(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女性智力分布较均匀。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就是说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多。
(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具体来说,男性偏优于抽象逻辑,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女性长于形象思维,喜欢语言、历史、人文等学科。
(3)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男女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女性智力表现较早,男性智力表现较晚。
25.答:(1)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4)根据评价的方法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5)根据教学评价涉及的层次与范围可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三.材料分析题
26.答:(1)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这些涉世不深、免疫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养成。二是学校、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或不足,让我们失去了塑造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目前,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情况依然严重,很多家长对子女溺爱有加,教育不足。
(2)看法和建议:应该阐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就学校而言,应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同时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的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做法,改掉不良习惯,在教育子女中起到示范的作用。与此相配合,社会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课余的活动场所,开展积极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27.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①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习的自觉;②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③利用原有的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④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的兴趣;⑤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8.答:(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并在这一情景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比”的方法。
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