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精选】2020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20年01月06日 来源:来学网一、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为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
(三)流行季节:冬春季
易感人群:6个月至14岁儿童多见
三、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1)冬春季节,1周内有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史。
(2)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数小时至10日,一般为2~3天。
(2)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重症有意识障碍、感染中毒性休克;
2)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
(3)分型
普通型
暴发型:又分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
轻型
3.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脑脊液:浑浊,白细胞>1000×106/L,多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减低。
(3)皮肤淤点或脑脊液涂片:革兰阴性球菌。
(4)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
(5)脑脊液或血细菌核酸阳性
(6)急性期脑脊液、血液及尿液细菌抗原阳性。
(7)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
(二)诊断原则
1.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做出疑似及临床诊断。
2.确诊需要脑膜炎奈瑟菌病原学或血清检测的阳性结果。
(三)诊断
1.带菌者
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咽拭子培养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
2.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末梢血象和脑脊液结果。
3.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及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
4.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疑似病例同时符合病原学、血清学中任何一项者。
(2)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病原学、血清学中任何一项者。
5.临床分型诊断
在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的基础上,依据临床分型标准进行。
鉴别诊断
主要和其他细菌所致的脑膜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败血症、各种原因的紫癜等疾病鉴别,婴幼儿还需要与高热惊厥等疾病鉴别。
四、疫情报告
散发疫情和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同其他乙类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天内,同一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五、病例个案调查和处置
(一)患者隔离治疗:对疑似、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呼吸道隔离治疗。至开始抗生素治疗后24小时。
(二)消毒:针对鼻咽排出物及其污染物,最后终末消毒。
(三)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四)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时间至少为7天
(五)预防性服药: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或氯霉素、利福平
(六)应急接种
六、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置
1.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治疗。发病率超过流行阈值时,应开展大规模免疫接种。
2.对所有暴露人群,加强通风换气。
3.群体性预防服药对于控制暴发一般无效,对于集体单位如学校,则可考虑所有人预防服药,尤其是没有疫苗的血清群。所有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
4.如在社区发生了A、C、W135群或Y群引起的暴发,则强力推荐应急接种。
七、预防
(一)免疫预防
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疫苗。流脑暴发或流行时,应根据疫情动态,在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开展儿童和高危人群应急接种。
(二)监测
1.医疗机构及预防机构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咽拭子标本。
2.要求以县为单位的报告首例病人必须采样,出现流行时病例的标本采集率要达到50%以上。
3.发现首例病例后,对病例所在县(市、区)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4.省级疾控机构每年开展健康儿童及成人带菌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抽样调查,每年采样100~300名。
5.当一集体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以上流脑病例;或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以上;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以上流脑病例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当地疾控机构立即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实行“零病例”日报告制度。
(2)发生疫情的学校,实施晨检制度;
(3)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应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
6.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开展流脑疫情报告情况检查和督导,及时进行疫情分析和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