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临床医学检验学考试检验基础章节考点:第三章
2017年06月22日 来源:来学网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leukocyte,LEU)呈球形直径7-25um,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其数量显著少于红细胞,仅相当于后者的0.1%~0.2%。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可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类。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特殊颗粒,依据颗粒的特点又可分为三个亚类,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那么周围血中的白细胞有什么功能呢?它的功能十分复杂,我们形象地把白细胞称为“防卫细胞”,人体的“卫士”,既然是“卫士”,它可以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它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机理不但可以抵抗和消灭病原体----细菌、病毒等,而且还可以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病原体侵犯人体遇到的最初抵抗就来自于白细胞),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
因此机体反映的最初变化就是白细胞数量的增减。
什么是白细胞计数呢?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用109/L表示。如何进行计数呢?目前白细胞计数常用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大部分医院引进高质量的血液分析仪进行细胞计数,较显微镜计数更快更准。比如我院检验科应用的有日立F-800两分类血细胞计数仪以及世界最先进的库尔特血细胞分析仪,下节课我们还要详细的学习血细胞分析仪,因此本节课主要介绍显微镜计数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检测原理:
(一)检测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特制的),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具体的计数方法我们将在实验课上为大家介绍)。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手工法和仪器法各有何特点:(方法学评价)
(二)方法学评价(了解)
1.显微镜计数法:是白细胞计数的基础方法。
优点: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不需昂贵仪器,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和分散就诊的患者。
缺点:费时、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故此法出现的误差常是散在的。而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微量吸管、血细胞计数板、细胞分布情况及诸多人为因素等),故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如重复计数两次,可减少误差。
2.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经过严格校正的血液分析仪,易于标准化。
优点:操作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由于电脑计数,计数细胞多,速度快速度快,计数精确性高。适合于大批量标本集中检测,如大规模人群的健康筛查;国内已普及到县(区)以上医疗单位。
缺点:仪器较贵,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仪器的性能及工作状态。因此使用前须按NCCLS(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的方法对仪器进行校准,且须认真坚持日常质控工作。如果质控成绩较差,误差常是成批出现。某些人为因素(如抗凝不充分)或病理情况(如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凝集等),可干扰白细胞计数。
(三)质量控制
关于显微镜计数法,至今尚无公认而且成熟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掌握其误差规律,熟练操作技术。(具体的考核标准在实验课上讲)。
(四)参考值:
WBC
成人: 4.0~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 11~12×109/L
(五)临床意义:
通常白细胞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注意: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或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即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减低,白细胞总数也随之减低。两者在数量上的相关性也表现在意义的一致性,即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有时两者的数量关系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在临床上,若遇到这种不一致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其次是淋巴细胞、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直接影响到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其临床意义也基本相同,因此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一起介绍。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白细胞分类计数。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大家知道外周血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由于各种白细胞所行使的功能不同,血液中它们的数量及形态变化所致的临床意义也不同,因而仅对白细胞总数计数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各种白细胞分别计数,即分类计数。如何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呢?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显微镜分类法,另一种是血液分析仪法。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虽然己有多种自动化仪器出现,但价格非常昂贵(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大约一百万),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显微镜分类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是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求得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其形态的变化。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绝对值。各类型白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由于外周血中5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或质量的变化。分析白细胞分类变化意义时,必须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各类型白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下节课我们还要详细的学习血细胞分析仪,因此本节课主要介绍显微镜计数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检测原理:(同定义)
(一)检测原理 将血液涂成薄膜,经Wright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百分率。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绝对值。
(二)方法学评价(了解)
1.显微镜分类法:
优点:设备简单、费用低廉。显微镜白细胞分类法是经典的白细胞形态学分类法,该方法是在一定染色条件下,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染色质、胞质的颜色及有无颗粒等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能够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并可发现细胞形态及染色有无变化,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缺点:耗时,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多,精确性及重复性较差,不适用于大量健康人群的筛检。
2.血液分析仪法:
用于白细胞分类的血液分析仪目前有两大类:三分群及五分类两法。
优点: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仪器能对异常结果报警,提示诊断方向,检测结果可以数据、图形及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
不足:电阻抗法是根据经溶血剂处理后的白细胞体积大小而将白细胞分为小细胞、大细胞及中间细胞三群,不能分析胞质及核的特点,且结果也不够稳定,因而不能作为分类的依据。而五分类仪器由于联合应用了多种高科技手段,分类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但对于某些细胞仍不能识别,特别是白血病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和正常单核细胞。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现在有多种类型血液分析仪相继问世,但其作用只能作健康筛检,而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也就说目前仪器法白细胞分类只能用于筛查,白细胞分类仍需涂片做显微镜检查。
(三)质量控制(前面课时已讲,具体在实验课上讲)
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 主要由于细胞在涂片中的分布不均和观察者对细胞辨认的差异。
(1)分布不均:在一般涂片的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如果离心后制片,其准确性较一般涂片提高10%。涂片越薄,细胞分布越差,粗糙的推片所制成的血涂片,细胞分布不均。当白细胞有聚集现象时,细胞分布极不规则,以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分类。胞体大的细胞和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的尾部和边缘,相反,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位于涂片的头部和体部。采用“城墙”式移动涂片进行分类,有助于弥补白细胞在涂片中自然分布的差异。
(2)形态识别:造成辨认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对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的不同,这也是室内和室间质控中存在系统误差的重要原因。其他易致识别差异的是单核细胞与大淋巴细胞的鉴别、染色较差的涂片或脱颗粒的嗜碱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区分等。凡不能识别的细胞应归为“未能识别的白细胞”,此种情况多见于白血病患者的血涂片。如果涂片质量高,检验人员富有经验,则由辨认因素造成分类计数的差异就很小。
2.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的因素 分类计数的精确度常用重复计数后计算的s或CV来表示。
3.涂片染色注意的问题 制血良好的血涂片、高质量的染液、严格控制染色的条件,是取得良好染色效果的重要保证。
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四)参考值
白细胞类型 百分比 绝对值(×109/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2~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