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考点】2019普通外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考点:肠息肉和肠息肉病
2018年10月09日 来源:来学网肠息肉和肠息肉病
【大纲】
(1)病理与分类
(2)临床特点
(3)治疗原则
(一)病理与分类
临床常见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炎性息肉。
|
单发 |
多发 |
新生物性 |
管状腺瘤 |
家族性结肠腺瘤病 |
绒毛状腺瘤 |
Gardner综合征 |
|
管状绒毛状腺瘤 |
Turcot综合征 |
|
错构瘤性 |
幼年性息肉 |
幼年性息肉征 |
Pcutz-Jeghers息肉a |
Peutz-Jeghers综合征 |
|
炎症性 |
炎性息肉 |
假性息肉 |
血吸虫卵性息肉 |
多发性血吸虫卵性息肉 |
|
良性淋巴样息肉 |
良性淋巴样息肉病 |
|
化生性 |
化生性(增生性)息肉 |
化生性(增生性)息肉病 |
其他 |
粘膜肥大性赘生物 |
|
腺瘤病
Peutz-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病)
(二)临床特点
1.管状腺瘤
又称为腺瘤性息肉,最常见。腺瘤越大,恶变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可能即显著增高.
表现:
·大多无症状,在检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时无意发现。
·可有便血,布于粪便表面,与粪便不混。
·较大腺瘤偶可引起肠套叠,或腹痛、便秘、腹泻等排便习惯改变。
2.绒毛状腺瘤——癌前病变(40%)。
又称乳头状腺瘤,大多为广基型。
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呈绒毛状或颗粒状隆起。
表现:便频便血、排便不尽感和黏液便。
3.炎性息肉
由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一般不癌变,炎症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逝。
(三)治疗原则——重要总结
管状腺瘤 |
较小 |
通过结肠镜进行圈套电灼切除术。 |
较大(>2.0cm)、广基 |
单纯息肉切除或部分肠管息肉切除术。 |
|
绒毛状腺瘤 |
<1.Ocm |
从内镜切除 |
>1.Ocm |
经肛门或经腹作局部切除 |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
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以20岁以前为理想。方式:结直肠全切除、永久性回肠造口术、结肠全切术、回直肠吻合术以及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 |
【补充】
1.Peutz-Jeghers 综合征
·又名: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属错构瘤
·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
·可癌变
·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全部消化道,以小肠最为多见
·特点: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呈黑斑或棕黄色斑。
·处理:
·范围广泛,无法根治
·有大出血、肠套叠等并发症时,做部分肠切除术。
2. Gardner综合征
·又名: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
·与遗传有关
·癌变倾向明显·出现年龄:30-40岁
【实战演习】
诊断明确的家族性息肉,最佳手术方案
次全结肠切除
全结肠切除
回肠造口
腹会阴联合切除
横结肠造口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