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技能
-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
- 第二十节 中风
简答题
看题模式
3
/
9
3.
中风
请写下答案:
收起
正确答案: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状。
【病因病机】
1.病因
(1)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2)劳欲过度: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煿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
(4)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猝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僻不遂。
2.病机 中风的形成虽有上述各种原因,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僻不遂。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由此可见,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诊断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类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癎证 癎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癎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痴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癎证不同。
【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剂: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等。
2.风阳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病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等。
3.阴虚风动证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病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剂: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等。
二、中腑脏
(一)闭证
1.痰热腑实证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病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等。。
2.痰火瘀闭证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病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加减。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物: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等。
3.痰浊瘀闭证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病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剂:涤痰汤加减。另可用苏合香丸。
常用药物: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等。
(二)脱证(阴竭阳亡)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病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物: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病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剂: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全蝎、远志、菖蒲、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等。
2.气虚络瘀证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病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牛膝等。
3.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病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剂: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麦冬、石斛、当归、鸡血藤等。
【预防与调护】
1.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2.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
【病因病机】
1.病因
(1)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2)劳欲过度: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煿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
(4)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猝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僻不遂。
2.病机 中风的形成虽有上述各种原因,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僻不遂。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由此可见,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诊断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类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癎证 癎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癎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痴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癎证不同。
【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剂: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等。
2.风阳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病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等。
3.阴虚风动证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病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剂: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等。
二、中腑脏
(一)闭证
1.痰热腑实证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病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等。。
2.痰火瘀闭证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病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加减。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物: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等。
3.痰浊瘀闭证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病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剂:涤痰汤加减。另可用苏合香丸。
常用药物: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等。
(二)脱证(阴竭阳亡)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病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物: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病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剂: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全蝎、远志、菖蒲、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等。
2.气虚络瘀证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病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牛膝等。
3.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病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剂: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麦冬、石斛、当归、鸡血藤等。
【预防与调护】
1.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2.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