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范某,女,50岁,已婚,工人。2006年6月8日初诊。
1年前出现反复上腹痛,烧灼样疼痛,多于夜间发生,夜间睡眠时可痛醒,饮食后可缓解,伴口干口苦,未曾诊治。1周前症状加重,于今日来诊。症见:上腹疼痛,伴恶心、反酸,口苦,脘闷,纳呆,尿赤,大便干,无黑便。平素喜食辛辣厚味。
查体:T37℃,P80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神志清楚,面红,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10(来学网)/L,中性60%,淋巴22%,Hb 100g/L。肝功能正常。大便常规+潜血(-)。钡餐:十二指肠球部龛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胰腺炎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胁痛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正确答案:
患者姓名:范某 性别:女 年龄:50岁 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
主诉:反复上腹痛1年,加重1周。
现病史:1年前出现反复上腹痛,烧灼样疼痛,多于夜间发生,夜间睡眠时可痛醒,饮食后可缓解,伴口干口苦,未曾诊治。1周前症状加重,于今日来诊。症见:上腹疼痛,伴恶心、反酸,口苦,脘闷,纳呆,尿赤,大便干,无黑便。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喜食辛辣厚味。
体格检查:T37℃,P80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
一般情况:神色:面红,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滑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剑下轻压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10/L,中性60%,淋巴22%,Hb 100g/L。肝功能正常。大便常规+潜血(-)。钡餐:十二指肠球部龛影。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胃痛范畴,证属湿热中阻,嗜食辛辣,中焦湿热,失于疏泄,故胃脘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脘闷纳呆,恶心。热邪伤津,故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中阻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胃痛可与胁痛相鉴别,后者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可资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上腹痛1年,加重1周。
2.查体: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3.钡餐:十二指肠球部龛影。
西医鉴别诊断:应与胰腺炎相鉴别,后者亦可见反复上腹痛,后期可见胰腺功能不全表现,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可协助诊断,影像学检查见胰腺肿大,血清淀粉酶学检查可见异常。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中阻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黄连10g 栀子10g 半夏10g 茯苓15g
陈皮10g 草豆蔻10g 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忌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酒。
2.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药物。
3.筛查幽门螺杆菌,如阳性,应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
4.内科治疗无效或伴严重并发症患者及时手术治疗。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