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病例摘要】
黄某某,男,52岁,职员,已婚。2002年3月22日初诊。
发现HBsAg阳性史10年,因无不适症状,故未做进一步检查。1个月前因与邻居吵架后出现肝区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未予诊治。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加重,自觉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烦热,头晕目眩,遂来诊。
查体:T36.5℃,P72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神志清,中等体形,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肝区叩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8U/L,总胆红素:16μ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悬饮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正确答案:
患者姓名:黄某 性别:男 年龄:52岁 职业:职员 婚况:已婚
主诉:肝区隐痛1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1个月前因与邻居吵架后出现肝区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未予诊治。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加重,自觉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烦热,头晕目眩,遂来诊。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HBsAg阳性史10年。
体格检查:T36.5℃,P72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少。脉象:脉弦细。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肝区叩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8U/L,总胆红素:16μ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胁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年老体虚,精血亏损,肝阴不足,又兼肝郁化热,耗伤肝阴,不能濡养肝络,故而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为阴虚胁痛之特征。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肝主筋,肝阴不足,四肢筋骨失于濡养,故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悬饮相鉴别,二者都可见胁肋疼痛,后者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伴咳嗽、咳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发现HBsAg阳性史10年。
2.胁痛,乏力,头晕目眩,心烦,口干咽燥。
3.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8U/L,总胆红素:16μmol/L。
4.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鉴别,后者可有持续发热,游走性、复发性大关节炎等肝外表现,患者无乙肝感染史,免疫学中自身抗体相关检查多呈阳性表现。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胁痛 中医证型诊断:肝阴不足
西医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黄15g 枸杞子15g 北沙参15g 麦冬9g
川楝子12g 山栀子9g 当归9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干扰素治疗,可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
2.保肝药物
3.对症支持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