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肾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习题及答案一
2017年05月04日 来源:来学网1 . 男性,55岁,患慢性肾炎10余年,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稳定,但近1年来逐渐加重,食欲下降,贫血,化验血肌酐已进入肾衰竭期,这时血肌酐的水平是 D
A . <178μmol/L
B . 178~278μmol/L
C . 278~450μmol/L
D . 450~707μmol/L
E . >707μmol/L
2 . 男,30岁,查血压160/95mmHg,Hb85g/L,蛋白+,颗粒管型2~3个/HP,BUN10mmol/L,Cr220μmol/L。对该患者不宜采取 B
A . 低蛋白饮食
B . 高蛋白饮食
C . 低钠饮食
D . 根据尿量多少适当限水
E . 低磷饮食
3 . 男,42岁。重症胰腺炎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腹腔引流术后4天。查体:R28次/分,BP120/90mmHg,心率106次/分,中心静脉压10cmH2O,PaO286mmHg。尿量10ml/h,血钾5.6mmol/L。此病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c
A . 心力衰竭
B . 呼吸衰竭
C . 肾功能衰竭
D . 血容量不足
E . 弥散性血管性凝血
4 . 年轻女性,反复出现尿频、尿急伴右腰阵发性隐痛,且放射至下腹部。近1个月来2次排全程血尿,尿涂片发现革兰阴性杆菌。为明确诊断,哪项检查最有意义 E
A . 尿结核菌培养
B . 尿高渗培养
C .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D . 膀胱镜检
E . KUB-FIVF检查
5 . 急性肾盂肾炎典型的临床症状为 A
A . 尿频,尿急,尿痛,高热,腰痛
B . 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C . 低热,乏力,间常腰痛
D . 尿频,尿急,尿痛伴低热
E . 尿频,尿急,尿痛伴腰痛
6 . 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度水肿,尿量400~500ml/d,持续2周,尿蛋白(++++),血浆白蛋白20g/L,肌酐清除率为100ml/min,本患者的治疗主要是 D
A . 呋塞米
B . 消炎药
C . 输血浆或清蛋白
D . 肾上腺皮质激素
E . 血液透析
7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Ⅰ型患者血浓度常升高的抗体是 A
A .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 . 抗核抗体
C . 抗双链DNA抗体
D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E . 抗平滑肌抗体
8 . 男性,20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首次治疗,每日用泼尼松60mg,3周后尿蛋白仍为㈩,此时应 D
A . 改为地塞米松
B . 将泼尼松加量到80mg/d
C . 改用环磷酰胺
D . 用原量继续观察
E . 减少泼尼松量到40mg/d,加用免疫抑制剂
9 . 男性,27岁,全身重度水肿,血压80/60mmHg,尿蛋白6.4g/24小时,血浆清蛋白23g/L,肾功能BUN9.1mmol/L,Cr101μmol/L,应选择的主要治疗措施是 E
A . 输新鲜血浆
B . 输白蛋白
C . 应用速尿
D . 使用环磷酰胺
E . 糖皮质激素
10 . 哪一种疾病最适台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
A . 慢性肾炎
B . 急性肾炎
C . 肾盂肾炎
D . 肾静脉血栓形成
E . 肾病综合征
11 . 患者,女性32岁,面部蝶形红斑、多关节痛、口腔溃疡2个月,发热1周。ANA阳性,抗Sm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血尿常规正常,胸片正常,目前无感染证据。治疗方案是 C
A . 泼尼松1mg/kg+NSAID
B . 泼尼松2mg/kg以上
C . 泼尼松1mg/kg+CTX
D . 泼尼松1mg/kg+NSAID+CTX
E . 泼尼松1mg/kg+NSAID+抗生素
12 . 肾结核单纯使用抗结核药物指征是 C
A . 静脉肾盂造影一侧不显影
B . 静脉肾盂造影一侧广泛破坏
C . 肾盂造影显示病变轻
D . 一侧肾钙化
E . 肾结核并结核性挛缩膀胱
13 . 下列哪些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差 E
A . 血肌酐已升高
B . 高血压
C . 心肌损害伴心功能不全
D . 严重狼疮性脑病
E . 以上均是
14 . 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血栓并发症。最常见于 A
A . 肾静脉
B . 冠状血管
C . 下肢静脉
D . 肺静脉
E . 下腔静脉
15 . 肾病综合征常用如下利尿剂治疗,其中哪种利尿剂分类是错误的? A
A . 呋塞米为噻嗪类利尿剂
B . 氨苯蝶啶为潴钾利尿剂
C . 丁尿胺为袢利尿剂
D . 不含钠的低分子右旋糖酐为渗透性利尿剂
E . 螺内酯为潴钾利尿剂
16 . 女性,18岁,咽痛、发热10天,体温38.5℃,眼睑浮肿,尿量420ml/d,血压150/90mmHg,尿蛋白(++),红细胞3~7/Hp,白细胞0~3/Hp,抗链“O”>500U,其浮肿的机理是 C
A . 醛固酮增高
B . 尿蛋白丢失
C . 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
D . 抗利尿激素过多
E .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7 . 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C
A . 循环衰竭
B . 肾功能不全
C . 感染
D . 静脉血栓形成
E . 蛋白及脂肪代谢紊乱
18 . 属于激素敏感型的肾小球病多为 E
A .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B . 膜性肾病
C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D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E . 微小病变型肾病
19 . 女性,24岁,突然出现尿频尿痛进而发热,尿检查:尿蛋白(+),红细胞5~7个/HP,白细胞20~30/HP,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感染途径考虑 B
A . 血行感染
B . 逆行感染
C . 淋巴道感染
D . 直接感染
E . 以上都不是
20 . 女,30岁,近1周来面部及双下肢浮肿,伴胸腹水、泡沫尿、尿蛋白++++,红细胞(-),对该患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 . 限制盐和水摄入
B . 只要血清肌酐不升高,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 . 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可以并用
D . 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下所致的浮肿,尿量虽少,不能用利尿剂
E . 抗血小板凝聚药治疗
21 . 女性,22岁,浮肿伴进行性少尿3周,血压1.65/105mmHg,血肌酐350mol/L,血红蛋白100g/L尿蛋白+++,红细胞++,抗GBM抗体阳性,诊断为急进性肾炎。应立即使用下列哪种治疗 C
A . 甲泼尼龙冲击
B . 环磷酰胺冲击
C . 强化血浆置换疗法
D . 口服泼尼松
E . 口服环磷酰胺
22 . 15岁,男性。高度浮肿,尿蛋白(+++),管型少许,血清蛋白15g/L,血胆固醇10mmol/L,应用强地松治疗4周,尿量增加,水肿消退,尿蛋白(++),此时应用哪项措施 A
A . 强地松原剂量继续治疗
B . 强地松开始减量
C . 加用清蛋白、强地松减量
D . 加用ACTH、强地松减量
E . 加用消炎痛、强地松减量
23 . 男,42岁。重症胰腺炎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腹腔引流术后4天。查体:R28次/分,BP120/90mmHg,心率106次/分。中心静脉压10cmH2O。PaO286mmHg。尿量10ml/h,血钾5.6mmol/L,此病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C
A . 心力衰竭
B . 呼吸衰竭
C . 肾功能衰竭
D . 血容量不足
E . 弥散性血管性凝血
24 . 尿毒症患者,血压180/120mmHg,贫血外观,周身中度水肿,鼻出血,BUN50mmoL/L,血钾6.17mmoL/L,钙2.0mmol/L,CO2结合力13mmol/L,在纠酸过程中突然手足搐搦,意识清楚,其原因可能是 E
A . 脑出血
B . 酸中毒引起
C . 高血压引起
D . 尿毒症性脑病
E . 补碱引起
25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不同于急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E
A . 以肉眼血尿为主变化为
B . 上皮细胞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
C . 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D . 上皮下多数电子致密物
E . 短期内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26 . 男性,13岁。上呼吸道感染后2周出现颜面水肿、肉眼血尿,血压130/90mmHg,血补体下降,血肌酐130μmol/L。引起该患者水肿的机制主要是 E
A . 低蛋白血症
B .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C . 淋巴回流受阻
D . ADH增高
E .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7 . 人体肾素主要是由哪种细胞分泌的 D
A .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 . 肾小球囊上皮细胞
C . 肾小球系膜细胞
D . 肾小球旁细胞
E . 肾小管细胞
28 . 女性,35岁,左腰痛1年多,伴反复尿频/尿急,时有低热37.5℃左右,无盗汗、消瘦。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多次行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B超示左肾盂及左输尿管上段积液。下列哪一项治疗是防止再发的重要措施 D
A . 多饮水、勤排尿、增加营养
B .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C . 重新选用抗生素治疗4周
D . 解除尿路梗阻
E . 长期低剂量抑菌治疗
29 . 正常条件下的终尿约占肾小球滤过液量的 D
A . 10%
B . 20%
C . 30%
D . 1%
E . 5%
30 . 男性,25岁,反复双眼睑浮肿3年,一直未作系统检查和治疗,最近为了解其肾功能作了下列检查,则哪项最能反映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C
A . 尿蛋白2.0g/24h
B . 尿白细胞4/HP
C . 尿比重低且固定于1.010
D . 内生肌酐清除率48ml/min
E . 尿红细胞+++
31 . 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生理异常是 B
A . 高度水肿
B . 低蛋白血症
C . 高脂血症
D . 大量蛋白尿
32 . 肉眼血尿是指 A
A . 尿内含血量>1ml/L
B . 尿内含血量>2ml/L
C . 尿内含血量>3ml/L
D . 尿内含血量>5ml/L
E . 尿内含血量>10ml/L
33 . 尿细菌培养阳性者,菌落计数超过 C
A . ≥103个/ml
B . ≥104个/ml
C . ≥105个/ml
D . ≥106个/ml
E . ≥107个/ml
34 . 关于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错误 D
A . 尿渗透压降低
B . 多有中等程度蛋白尿
C . 多有血压增高
D . 肉眼或镜下血尿见于所有病例
E . 多有不同程度水肿
35 . 急性肾炎2周,血压140/90mmHg,尿红细胞散在满视野,首先选用 A
A . 休息对症治疗
B . 强地松
C . 环磷酰胺
D . 氮芥
E . 消炎痛
36 . 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最高的时期是 C
A . 婴儿期
B . 月经期
C . 新婚期
D . 妊娠期
E . 绝经期
37 . 下列哪项免疫指标与肾盂肾炎的发病无关 D
A . 肾盂肾盏的瘢痕组织中有致病菌抗原
B . 尿中抗体包裹细菌的检出
C . 肾间质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
D . 血液中抗基膜抗体的检出
E . 尿液中IgA的测定
38 . 下列肾脏病中哪种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性肾炎 D
A . 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
B . 膜性病变为主的肾炎
C . 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炎
D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E . 狼疮性肾炎
39 . 最常见肉眼血尿反复发作的肾小球疾病是 D
A .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B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C . 糖尿病肾病
D . IgA肾病
E . 狼疮性肾炎
40 . 15岁,男性,全身高度浮肿,尿蛋白(++++),管型少许,血浆白蛋白15g/L,血胆固醇10mmol/L,用强地松60mg/d治疗1周,病情无好转,此时应采用下列哪项措施 C
A . 停用强地松
B . 使用地塞米松
C . 继续用强地松原剂量
D . 加用ACTH
E . 加用环磷酰胺
41 . 男性,32岁,右侧肾结核无功能伴左肾严重积水,膀胱挛缩,查:血Cr:800μmol/L,血红蛋白82g/L,应选择哪项处理最好 E
A . 右肾切除术
B . 右肾切除+左肾造瘘术
C . 左肾造瘘术
D . 肠道扩大膀胱术
E . 抗结核治疗同时行左肾造瘘术
42 . 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管腔内有哪种大量管型 E
A . 透明管型
B . 胶样管型
C . 蜡样管型
D . 颗粒管型
E . 细胞管型
43 . 以下哪组为诊断肾病综合征所必需的 B
A . 大量蛋白尿+血尿
B .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C . 低蛋白血症+贫血
D . 水肿+高脂血症
E . 水肿+高血压
44 . 肾病综合征水肿最主要的因素为 B
A .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 .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D . 抗利尿激素增多
E . 全身毛细血管扩张
45 . 女性,35岁,因发热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出现关节痛、皮疹,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3~7个/HP,红细胞5~8个/HP,血常规血红蛋白108g/L,白细胞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28,嗜酸性粒细胞0.10,血小板120×109/L,临床诊断首先考虑 D
A . 狼疮肾炎
B . 急性肾小球肾炎
C . 慢性肾小球肾炎
D . 急性间质性肾炎
E . 急性肾盂肾炎
46 . 为鉴别诊断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下列哪项无意义? B
A . 先驱感染至发病期间短(1周以内)
B . 少尿与尿素氮增高
C . 明显低蛋白血症与贫血
D . 眼底有高血压性改变
E . 肾脏缩小
47 . CKD3期诊断标准是哪一项? C
A . 肾损伤>3个月
B . GFR30-59ml/min
C . GFR30-59ml/min>3个月
D . 肾损伤>3个月,GFR60-89ml/min
E . GFR60-89ml/min>3个月
48 . 男性,18岁,3周前咽痛,近1周面部水肿尿少,尿蛋白(++),尿红细胞10-20/HP,红细胞管型0-1/HP,颗粒管型0~1个/HP,诊断 C
A . 急性肾盂肾炎
B .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C . 急性肾炎
D . 隐匿性肾炎
E . 急性前列腺炎
49 . 尿毒症患者,血压180/120mmHg,贫血外观,周身中度水肿,鼻出血。BUN50mmol/L,血钾6.17mmol/L,钙2.0mmol/L,CO2结合力13mmol/L,在纠酸过程中突然手足搐搦,意识清楚,其原因可能是 E
A . 脑出血
B . 酸中毒引起
C . 高血压引起
D . 尿毒症性脑病
E . 卒卜碱引起
50 . 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的指标为 B
A . Ccr>50ml/min,Cr<178/μmmol/L
B . Ccr<50ml/min,Cr>178/μmmol/L
C . Ccr>40ml/min,Cr>267μmmol/L
D . Ccr<30ml/min,Cr>356/μmmol/L
E . Ccr<25ml/min,Cr>445/μ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