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考试传染病学专业考试全真模拟试题三

2017年05月06日 来源:来学网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男性,30岁。10年前患过乙型肝炎,近1周来纳差、乏力、腹胀不适,2d来尿色加深如浓茶样。门诊检查:总胆红素56μmo/L,直接胆红素25μmol/L,ALT 400U/L,收住院。入院后化验:抗:HBs(+),抗HCV(-),抗HAV-IgM(+),此病人的正确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B.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C.急性黄疸型丙型肝炎
D.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主动获得乙肝抗体
E.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被动获得甲肝抗体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病人有黄疸、ALT升高、血清病毒标记物(+),因此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病人甲型肝炎IgM(+),乙型肝炎抗HBs(+),丙肝抗体(-)。因此可除外丙型肝炎。病人10年前患过乙型肝炎,但本次查抗HBs(+),此抗体可中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因此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表明患者曾感染过HBV,而不是现在感染,它可使机体获持久或终身免疫,由于它是感染后获得,属于主动获得的免疫抗体。抗HAV-IgM,在甲型肝炎急性期病人发病1周内即可出现(+),持续数周后滴度下降,于3~6个月后转阴,因此它的存在表明是急性甲型肝炎的感染。本例应诊断为急挂黄疸型甲型肝炎,主动获得乙型肝炎抗体。 





2.男性,30岁。随团去舟山旅游,餐后2h,突然发热、头痛、腹痛、腹泻,伴皮肤潮红,四肢及躯干部荨麻疹,大便7~8次,水样便,有臭味,共餐者有多人发病,食物中毒的可能致病菌是 
A.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B.普通变形杆菌
C.莫根变形杆菌
D.奇异变形杆菌
E.雷极变形杆菌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病人在餐后发病,共餐者中有多人患病,符合食物中毒的诊断。患者有两种主要表现,即消化道症状与皮肤过敏表现。此仅见于莫根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该菌在食物中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急性胃肠炎,并能使食物中组胺酸脱羧而形成组胺,引起过敏反应。 





3.男性,24岁。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1周,4周前有甲肝病人密切接触史。下列哪项有助于甲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A.血清中查出甲型肝炎的抗体
B.血清中查出甲型肝炎抗原
C.粪便中查出甲型肝炎抗原
D.ALT升高
E.排除其他类型肝炎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40d,平均为30d左右,甲型肝炎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病早期,粪便中排出病毒最多,因此粪便中查出甲肝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ALT在甲型肝炎早期亦开始升高,且较灵敏,但由于ALT广泛存在于肝、胆、心肌、肠、胰腺、肾脏、肌肉等多种组织中,各种原因肝损害及其他如胰腺炎、败血症、伤寒、出血热等数十种疾病均可引起ALT升高,因此特异性差,必须结合临床、生化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才能作出正确诊断。HAV-IgM通常在发病后1周内开始上升,比粪便中排出甲肝抗原迟,而抗HAV-IgG通常在甲型肝炎恢复期才出现阳性。它的存在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 





4.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发热期应用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
B.休克期的扩容原则是一早、二快、三足量
C.少尿期限制入水量,一般是前1日的出量加400~500ml
D.少尿期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时应导泻,以减少含氮物的吸收
E.多尿期应补充足量液体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一般持续5~6d,可自行退热,如有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吲哚美辛(消炎痛)类解热镇痛药有对抗前列腺素作用,引起肾小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减少肾血流量和促进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加速病情进展。此外非甾体消炎药还可加重胃肠道症状和出血.因此应避免使用。低血压主要是由于大量血浆外渗,血容量不足所致,纠正休克主要通过补充血容量,通常使用右旋糖酐10(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平衡盐液,本期持续时间短,通常为1~3d,很快进入少尿期,在少尿阶段,外渗液体又重新回流入血管内,使循环血量增多,因此在低血压期如果补液过多,加上病人尿量少,很容易诱发或加重高血容量综合征,出现肺水肿及心力衰竭。因此,休克期补液宜适量,使收缩压维持在13.3kPa(100mmHg)上下即可。少尿期出血现象常很突出,甚至可引起消化道出血。通常处理是输血或输血小板,口服去甲肾上腺素(等渗氯化钠溶液稀释)或口服或静脉注射奥美拉唑。导泻虽可促进尿素氮从肠道排出体外,减轻氮质血症,但导泻药大多刺激肠蠕动,不利于止血。应避免使用。多尿期治疗主要是补充足量液体和钾盐,纠正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5.女性,26岁。2月前患肝炎住院。近日门诊复查,血化验结果:ALT 30U,HAV-IgM(-),:HAV-IgG(+),抗HBs(+),抗HBc(+),此时诊断为 
A.甲型肝炎恢复期
B.乙型肝炎急性期与甲型肝炎感染后状态
C.乙型肝炎恢复期与甲型肝炎感染后状态
D.非甲非乙型肝炎
E.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混合感染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抗HAV-IgM(+)见于急性期甲型肝炎患者,通常在发病后3~6个月内转阴,抗HAV-ISG(+)见于甲型肝炎恢复期,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患者抗HAV-IgM(-),抗HAV-IgG(+),表明患者2月前患的不是甲型肝炎,但患者以前确有HAV感染。抗HBs阳性表明患者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正在恢复期,抗HBc阳性,常发生在乙型肝炎恢复期或临床治愈后。鉴于患者2月前患过肝炎,目前正确诊断是乙型肝炎恢复期及甲型肝炎感染后状态。 




二、A2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6.男性,40岁,农民,已诊断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巨脾3年。下列不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临床表现的是 
A.血吸虫肝硬化,肝功受损
B.巨脾
C.门脉高压
D.大量腹水
E.溃疡性结肠炎 



正确答案:E 





7.患者,男性,43岁,农民,广东潮阳人。患者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头痛,四肢抽搐、两眼上翻、意识不清,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缓解,当时无发热。此后反复发作3次。曾在当地按"癫痫"治疗效果不好。体格检查:体温36.9℃,神志清,颈软,心肺听诊(-),肝脾肋下未触及,在头部及躯干可扪及多个皮下结节,椭圆形,大小为0.5~1cm,质韧,无压痛,无粘连。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颅脑MRI检查发现颅内多个直径<1cm的占位病变。本病例的诊断首先考虑的是 
A.脑出血
B.脑囊尾蚴病
C.结核性脑膜炎
D.脑脓肿
E.脑肿瘤 



正确答案:B 





8.患者,男性,32岁,广东江门人,农民。患者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强直性抽搐、口吐白沫、两眼上翻、意识不清,持续约3分钟后自行缓解。当时伴有轻度头痛,无发热。发作后能如常工作。此后反复发作4次。曾在当地按"癫痫"治疗,用过"苯妥英钠"治疗,效果不好。体格检查:体温36.5℃,神志清,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在腰背部及四肢皮下可扪及多个椭圆形结节,大小为0.5~1cm,无压痛,无粘连。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阴性。外周血象:白细胞5.6×10/L,中性粒细胞52%,嗜酸性粒细胞4%。颅脑CT检查发现颅内多个低密度区,直径约为0.5~0.8cm,增强扫描后见其周围有环形增强带。本病例的诊断首先考虑的是 
A.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脑囊尾蚴病
D.脑肿瘤
E.原发性癫痫 



正确答案:C 





9.男性,24岁,农民,8月5日畏寒发热起病,剧烈头痛,全身性肌肉痛,咳嗽,查体:体温39.5℃,血压82/50mmHg,重病容,球结膜充血,巩膜轻度黄染,颈强(±),心肺(-),肝肋下1.5cm,脾未及,背区感叩击痛,腓肠肌压痛明显,克氏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血象(±),WBC5.4×10/L,N0.78,血沉90mm/h,总胆红素27μmol,尿蛋白(+),脑脊液:蛋白定性(±),细胞计数4.4×10/L,单核0.52,淋巴细胞0.42,糖、氯化物正常,诊断应首先考虑 
A.败血症
B.流行性感冒
C.病毒性胸膜炎
D.出血热
E.钩端螺旋体病 



正确答案:E 





10.男性,18岁,农民,夏天在河塘游泳后出现稽留高热,4天,伴畏寒发热,头痛,身痛乏力,体检:体温39.8℃,巩膜及皮肤黄染,结膜充血,皮肤可见出血点,肝肋下1.0cm,脾未及,腹下淋巴结如蚕豆大4个,血象:WBC10.5×10/L,N80%,肝功:ALT280U/L,血清总胆红素110μmol/L,尿胆红素(+),尿中可见'WBC3~5/HP,诊断为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流行性出血热
C.钩端螺旋体病
D.伤寒
E.疟疾 



正确答案:C 




三、A3/A4型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1-13题共用题干) 
男性,27岁,农民。近4天来发热、剧烈头痛、周身肌肉疼痛、乏力。体检:体温39.0℃,眼结膜充血,腹股沟可触及3枚肿大淋巴结,蚕豆大小、质软、触痛阳性,腓肠肌压痛明显,肝肋下触及1.0cm,脾未触及。血常规:WBC12.1×10/L,NE79%。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4个/HP。 
1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肾综合征出血热
B.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
D.败血症
E.流行性感冒 
12.下列检查中对明确诊断最有意义的是 
A.肥达试验
B.血清出血热IgM抗体
C.显微凝集试验
D.胸部X线检查
E.肾功能 
13.病原治疗首选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喹诺酮类
C.第三代头孢菌素
D.吡喹酮
E.奥司他韦 



正确答案:11.B;12.C;13.A 解题思路:1.该患者职业为农民,属于钩体病的高发人群,急性起病,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体征有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尤其腓肠肌压痛对钩体病有一定的特征性,血常规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尿常规有轻度蛋白尿、红细胞。综上,考虑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钩体病。其他选项的疾病不完全具备上述特点。
2.显微凝集试验用以检测钩体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的特异性抗体,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钩体血清学诊断方法。肥达试验是伤寒血清学诊断方法。
3.钩体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等,其中青霉素为治疗钩体病的首选药物。 





(14-19题共用题干) 
男性,29岁。7月5日入院,1周前由非洲回国,次日开始发冷、发热、头痛,体温变化无一定规律性,有出汗,3天后该患者每两天出现一次发热,体温达40℃,持续数小时后热退,大量出汗,患者精神状态好,可进食。血常规:Hb102g/L,RBC3.2×10/L,WBC7.6×10/L,NE60%,L36%。 
14.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血吸虫病
B.伤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间日疟
E.败血症 
15.为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进一步完善的检查是 
A.血常规
B.血细菌培养
C.粪便查血吸虫卵
D.厚血涂片检查
E.肥达反应 
16.该患者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红细胞被破坏
B.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
C.骨髓受抑制
D.缺铁性贫血
E.造血原料不足 
17.该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生的机制是 
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增殖引起
B.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引起
C.血液内大量裂殖子存在引起
D.大量红细胞破坏,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释放入血引起
E.大量配子体引起 
18.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 
A.氯喹
B.蒿甲醚
C.奎宁
D.伯氨喹
E.氯喹3天+伯氨喹8天 
19.若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考虑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裂殖子释放时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
B.疟疾凶险发作引起DIC
C.抗疟药的药物副作用
D.患者红细胞缺乏G-6PD
E.患者自行服用青霉素治疗 



正确答案:14.D;15.D;16.A;17.D;18.E;19.D 解题思路:1.根据题干描述患者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流行病学资料,可以明确该患者应诊断为间日疟。
2.实验室检查中血涂片查疟原虫对于疟疾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疟疾反复发作,使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患者出现贫血。
4.临床上所见到的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是受感染的红细胞破裂、其内的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入血所引起的。
5.目前治疗疟疾的经典疗法为口服氯喹3天控制发作、伯氨喹8天防止疟疾的传播与复发。
6.伯氨喹可使红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的患者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因此于用药前应常规检查G-6PD的活性。 




四、B型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20-21题共用备选答案) 
A.奎宁加伯氨喹
B.氯喹加伯氨喹
C.磷酸氯喹注射液静滴
D.乙胺嘧啶
E.伯氨喹
下列疟疾病人首选治疗是 
答案 A B C D E 20.男性,30岁,上海市人。8月中旬进入林区调查森林资源,返回原单位后第12d畏寒,高热,伴头痛,呕吐,谵妄,随即昏迷急诊入院。体检:体温40.8℃,神志不清,巴氏征(+),WBCA.8×10/L,N0.65(65%),L0.30(30%),M0.05(5%),外周血涂片找到恶性疟原虫,CSF未见异常 
答案 A B C D E 21.男性,38岁,农民。畏冷、发热伴头痛、大汗10d,于8月5日入院,近2d每天发作1次,热退后精神好,以往有同类病史。体检:轻度贫血征,腹软,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质中。化验:Hb90g/L,WBC4.2×10/L,N0.63(63%),L0.30(30%),E0.03(3%),M0.04(4%) 



正确答案:20.C,21.B 解题思路:本例为恶性疟脑型;痛死率高,应积极抢救,通常用氯喹注射剂0.75g加5%葡萄糖等渗氯化钠液500ml静脉滴注,第1d1.5g,第2~3d均为0.5g。由于恶性疟原虫无红细胞外期不会复发,因此不必服用伯氨喹。 





(22-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红细胞外进行持续性裂体增殖
B.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大量裂殖子使红细胞破坏
C.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大滋养体
D.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经过几代裂体增殖,其中一部分发育成配子体
E.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增殖疟原虫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与疟疾发作、复发及具有传染性关系是 
答案 A B C D E 22.使疟疾具有传染性 
答案 A B C D E 23.引起疟疾典型症状发作 
答案 A B C D E 24.引起疟疾复发 



正确答案:22.D,23.B,24.A 解题思路:5.根据疟原虫生活史,只有含有雌雄配子体的病人血被雌性按蚊吸取后,才能在蚊体内发育,依次形成合子-幼合子-囊合子-孢子囊-子孢子。当子孢子进入按蚊唾液腺时,此时按蚊才具有传染性。所以只有当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经过5代裂体增殖,发育成配子体,此时的病人和带虫者才能成为传染源,具有传染性。当感染按蚊吸血时,将子孢子注入人体,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进行持续裂体增殖,速发型子孢子大约1周左右,在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含有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流,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不发育,称为休眠子,经过不同静止期,再发育成熟为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引起疟疾发作,所以疟原虫_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引起疟疾的复发。进入红细胞内裂殖子,逐渐由小滋养体形成大滋养体,通过裂体增殖形成许多裂殖子,当裂殖体释放大量裂殖子引起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变性。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变性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临床上出现典型的寒战高热,引起疾病症状发作。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
获客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