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牌考点】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章节重点:脾脏
2020年01月02日 来源:来学网脾脏是腹腔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发生率占各种腹部伤的40~50%.有慢性病理改变(如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的脾脏更易破裂。
根据损伤的范围,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等有三种。前二种因被膜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故临床上并无明显出血征象而不易被发现。
如未被发现,可形成血肿而最终被吸收。但有些血肿(特别是被膜下血肿)在某些微弱外力影响下,可以突然转为真性破裂,导致诊治中措手不及的局面。这种情况常发生于外伤后1~2周,应予警惕。
临床所见脾破裂,约85%是真性破裂,破裂部位较多见于脾上极及膈面。破裂如发生在脏面,尤其是邻近脾门者,有撕裂脾蒂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出血量大,病人可迅速发生休克,甚至未及抢救以致死亡。 脾破裂一经诊断,原是上应紧急手术处理。至于手术方式,因脾组织脆弱,破裂后不易止血、缝合或修补,故通常采用脾切除术。
如脾脏裂口大而出血凶猛,可先捏住脾蒂以控制出血,然后快速清理手术野,充分显露,以便钳夹脾蒂。切忌在血泊中盲目钳夹,如果腹内确无其它脏器破裂,可收集未污染的腹内积血,过滤后进行自体输血。 近年由于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认识,有人主张以裂口修补呀脾部分切除术替代脾发除术,以免日后招致严重的全岙感染(以肺炎球菌为主病原的凶险感染)。
这些手术方法已有成功的报道,对于表浅或局限的脾脏破裂,可以考虑试用。对于某些破损严重而难以修补或保留的粉粹性脾破裂,有人主张将切除的脾脏切成小薄片,移植于大网膜内,总量约占原脾的1/3,以恢复脾功能。对于这类保脾手术的评价,在儿童中已较为肯定;在成人,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积累更多资料,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
脾切除术的适应证
脾切除术的适应证包括三个方面,即脾破裂、血液或造血系统疾病及脾脏本身的病变。具体如下: (一)脾破裂
(二)血液或造血系统疾病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可取得显著疗效,术后黄疸及贫血多很快消失。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对消除贫血及黄疸有一定疗效。 3.地中海贫血:脾切除对减轻溶血及减少输血量有帮助。 4.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脾切除可减轻溶血,减少输血量。
5.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对激素治疗无效,或需长期大量应用激素者,可行脾切除。约50%病人可获较好疗效。
6.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于激素无效或需长期大量应用激素者,可行脾切除术。约80%可获满意疗效。
7.霍奇金病:切除脾脏可缩小放疗范围。另外脾切除后病人全身症状和血象都有改善,增强对化疗及放疗的耐受性。
8.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于伴有脾肿大者,可行脾切除,术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常能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
9.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对于有明显脾功能亢进,尤其血小板减少者,能缓解病情,但不能延长生存。 10.戈谢病:有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者,脾切除能改善症状。
11.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效果良好,可使大部分患者周围血象恢复正常。
脾切除术并发症
1.出血、休克多于术后24~48小时内发生,常由于脾蒂结扎线脱落,膈面渗血或术中遗漏血管所致。 2.左膈下积液、膈下脓肿由于术后引流不畅所致。
3.术后发热可能由于膈下积液或脾静脉、门静脉血栓所致。 4.暴发性感染(OPSI)是多发生于儿童的肺炎球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