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06日 来源:来学网【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夸美纽斯将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斯大林最初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
2.B【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每个阶段均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其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尽相同。教学要根据相应的阶段性特征采用对应的教学方法,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A【解析】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课程。
4.B【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主体而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通过教育行政机构来制定学历与学位相关规范与标准,并且统筹、规划、监督、落实统一的教育政策。简称学制。
5.C【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D【解析】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提出的。
7.A【解析】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是以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模式,高中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8.D【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相关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实地操作,进而获取相关技能的方法。
9.B【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是实质教育论,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10.C【解析】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几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体现的是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1.A【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12.C【解析】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本题考查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的区别。
13.D【解析】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识。元认知策略是利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行为。所以题于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属于元认知策略。
14.C【解析】心理定势指的是人们接受了一个刺激物或刺激信号以后,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15.B【解析】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题中所体现的是视觉和听觉的联合。
16.D【解析】本题考查再认与回忆的区别。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叫作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呈现叫作回忆。因此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回忆。
17.B【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难以抑制的情绪状态。如成功之后的欣喜若狂,惨遭失败之后的痛苦绝望等。
18.B【解析】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将人的特质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指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19.C【解析】老师对学生的诡异行为不予理睬,学生这种诡异行为逐渐减少属于行为矫正法中的消退法。消退法是一种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强化法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促进某种行为的增加,与题干不符;惩罚法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某些不良行为而给予个体一个他厌恶的刺激,与题干不符。
20.C【解析】题干中老师运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是幽默。
21.D【解析】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强调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辨析题
22.错误。本题考查广义教育的概念,题干将广义教育的概念外延扩大了,因此有误。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活动我们才称之为教育。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23.错误。本题考查教学的五个任务,而题干中只涉及了其中的一个任务。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除了这一任务之外,还有以下四个任务:
①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③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强烈推荐:全真模考、考前预测、考题、命题 、无限接近考试原题
24.错误。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命题概念混淆。负迁移和逆向迁移是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学习迁移类型。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是正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逆向迁移指的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正迁移也可以是负迁移。
25.错误。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以及每个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影响,遗传只是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本题考查中学课程这一模块的知识,课程理论有三大理论流派,其中之一便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
(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27.【答案要点】本题考查中学教学这一模块的内容,教学有八大原则,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统一教学原则。
(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基本要求:第一,教师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28.【答案要点】本题考查中学生发展心理模块的内容。
人格有以下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意志、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们在人格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
(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特有的。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29.【答案要点】本题考查中学德育模块的内容。
通常来说,品德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德育的原则:(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导向性原则。
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实践锻炼法。(3)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31.【答案要点】材料中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正确。
(1)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是沉思型的,有的学生是冲动型的,但认知方式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3)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打消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4)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有经验的主体,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
启发:
(1)教学过程中应破除知识中心的观念,不能盲目迷信知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2)教学评价要以发展性的评价和激励性的评价为主。
(3)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生一起探寻真理等,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4)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有差异的,有潜能的,要做到相信学生,因材施教。
(5)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尊重学生,讲求民主。
(6)应该多注重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