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I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中毒型和慢性菌痢三种。
(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带菌者也是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由于志贺菌的感染剂量极低,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医院里的儿童和护理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粪便培养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
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应积极抢救治疗。对所有已发现的菌痢病人和疑似病例,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对重症细菌性痢疾患者应及时收治住院,并给予隔离。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治疗病人。隔离治疗点要加强管理,符合传染病的隔离消毒要求,防止交叉感染。解除隔离标准:病人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后粪便培养2次阴性。
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验,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同时粪检2次,搜索带菌者并隔离治疗。
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向外界传播。
对痢疾的传染源应长期监测,从而及时发现传染源,并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具体可分为两种监测:常态监测和非常态监测。
1.常态监测 在平时未发生菌痢突发疫情的情况下,实施常规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菌痢病例和疑似病例,及时进行报告。
2.非常态监测 在发生菌痢突发疫情时,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及防治工作的需要,进入非常态监测。在疫情发生所在的县(市)、区增设肠道门诊的检菌点,要求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人到肠道门诊就诊,加强腹泻病人监测,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未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门诊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做好前来就诊腹泻病人的登记和转诊工作。
根据突发疫情的监测需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学校、流动人口聚集地、规模企业、饮食服务场所等重点场所的主动监测工作,主动搜索病人和带菌者。同时,加强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要及时消毒。患者用厕所、粪便和被污染的物品应做到随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此外,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也可传播细菌性痢疾。
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厨师和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
苍蝇传播: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物污染。
细菌性痢疾通过粪一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在疫区不要参加婚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孳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定。
(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对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观察,在小范围内可投服抗生素进行预防。另外,也可采用主动免疫预防。可接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不足之处是需要接种的菌量较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大面积接种。
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使群众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