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该求助者是独生子,很聪明,但从小贪玩。中考时升重点高中差几分,家长做主花钱让他到外地一所管理很严的寄宿学校上学。上了一年多,感觉实在受不了,要求家长想办法把他转回到本市。家长开始不同意,后经不住他死缠硬磨,就给他办了转学。人校报到时,教导主任对他说,我们这个学校和你那所学校差不多,要求也很严格。你的头发就不符合要求,先去理发,然后上一个月试试看吧。该求助者认为国内的学没法上了,打算出国。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该求助者的父亲是单位领导,工作忙,和求助者沟通少,但家里的人事他做主,父亲同意其出国。其母亲为外贸公司会计,不同意其出国。父母感情好。
  1. 本案例中,求助者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 )。多选
    A.
    (来学网)从小贪玩
    B.
    (来学网)在外地上学
    C.
    (来学网)中考成绩不理想
    D.
    (来学网)新学校要求高
  2. 根据以上案例介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包括( )。多选
    A.
    (来学网)父母亲过多包办
    B.
    (来学网)父母意见不一致
    C.
    (来学网)求助者内心冲突严重
    D.
    (来学网)可以诊断为适应障碍
  3. 本案例的实际情况是,求助者的母亲先来进行了咨询,她要求不要让其子知道。心理咨询师表示理解,但建议她告诉儿子曾经电话联系过,以免弄巧成拙。你认为咨询师的建议( )。单选
    A.
    (来学网)不尊重家长的意见
    B.
    (来学网)不符合保密原则
    C.
    (来学网)比较自然
    D.
    (来学网)属于保密例外
  4. 以上谈话中,心理咨询师的提问方式包括( )提问。多选
    A.
    (来学网)间接
    B.
    (来学网)开放式
    C.
    (来学网)封闭式
    D.
    (来学网)半开放式
  5. 心理咨询师的问答体现了( )。多选
    A.
    (来学网)积极关注
    B.
    (来学网)理解
    C.
    (来学网)共情
    D.
    (来学网)热情
  6. 此时心理咨询师比较恰当的回答是( )。单选
    A.
    (来学网)会那样说吗
    B.
    (来学网)不至于那么说吧
    C.
    (来学网)竟然那样说
    D.
    (来学网)那样说是有点过分
  7. 该求助者因理科成绩较差而学文科,对此心理咨询师比较恰当的说法是( )。单选
    A.
    (来学网)你擅长文科
    B.
    (来学网)你太偏科了
    C.
    (来学网)理科基础没打好
    D.
    (来学网)你听家长的意见吧
  8. 以上谈话中咨询师的表现包括( )。多选
    A.
    (来学网)建立关系
    B.
    (来学网)积极关注
    C.
    (来学网)表达共情
    D.
    (来学网)自我暴露
  9. 告别前的这段谈话,心理咨询师表达了( )。多选
    A.
    (来学网)尊重
    B.
    (来学网)热情
    C.
    (来学网)真诚
    D.
    (来学网)共情
  10. 从以上介绍得到的有关信息及意义包括( )。多选
    A.
    (来学网)孩子问题的形成是多原因的
    B.
    (来学网)收集到的材料具有真实性
    C.
    (来学网)了解了求助者对咨询的反应
    D.
    (来学网)咨询师使用了积极关注的方法
  11. 对该求助者心理状况的判断是( )。单选
    A.
    (来学网)一般心理问题
    B.
    (来学网)严重心理问题
    C.
    (来学网)个人品行问题
    D.
    (来学网)精神病性问题
  12. 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是( )。单选
    A.
    (来学网)双趋冲突
    B.
    (来学网)双避冲突
    C.
    (来学网)双重趋避冲突
    D.
    (来学网)趋避冲突
  13. 本案例咨询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单选
    A.
    (来学网)母子间的沟通问题
    B.
    (来学网)考虑是否先不出国
    C.
    (来学网)求助者的学习动机
    D.
    (来学网)先去上理科补习班
  14. 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的特点主要是( )。单选
    A.
    (来学网)以偏概全
    B.
    (来学网)糟糕至极
    C.
    (来学网)意志薄弱
    D.
    (来学网)崇洋媚外
  15. 咨询过程中,可能对求助者有所启发的说法包括( )。多选
    A.
    (来学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来学网)"小不忍,则乱大谋"
    C.
    (来学网)"韩信昔日曾胯下受辱"
    D.
    (来学网)"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正确答案:
(1)BCD
(2)ABC
(3)D
(4)BC
(5)BC
(6)D
(7)A
(8)ABCD
(9)ABC
(10)ABC
(11)A
(12)D
(13)C
(14)A
(15)BC
答案解析:
1.中考成绩不理想,在外地上学,新学校要求高都属于生活事件,且是负性的,给求助者造成不良影响,"从小贪玩"是求助者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不属于生活负性事件。
2.父母为求助者多次转学,属于过多包办;父亲同意其出国,而母亲不同意其出国,父母意见不一致;本案例中求助者主要是因为教导主任的话所导致的内心冲突,不够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
3.如果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则在保密例外之列。心理咨询师观察发现求助者神态自然,服饰及发型基本正常,头发略带黄色。
以下是咨询谈话片段:
心理咨询师:请问,是家长让你来的,还是你自己也想来?
求助者:两方面都有。
心理咨询师:那你想和我谈哪方面的问题呢?……
4."请问,是家长让你来的,还是你自己也想来?"这是封闭式提问,"那你想和我谈哪方面的问题呢?"属于开放式提问。求助者:你认为学校规定发型有必要吗?
心理咨询师:我更看重头发里面的大脑,马克思不是靠的大胡子,而是靠他的学说而扬名的。
求助者:有道理。
5."你认为学校规定发型有必要吗?"求助者询问咨询师的同时,咨询师心里已经明了了求助者的观点,所以说出来的话,让求助者觉得咨询师理解他了,这是共情的体现。心理咨询师:今天是星期五,因为什么没有上学呢?
求助者:唉,这学是没法上了。
心理咨询师:听说这个学校还是你原来比较向往的一所学校,是吗?
求助者:没想到,天下乌鸦一般黑。
心理咨询师:也不理想,很差吗?
求助者:你想,作为一名教导主任,竟然说让我试一个月,如果不行就滚蛋,这不是侮辱人格吗?
6."那样说是有点过分"咨询师通过适当的时机开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引起求助者的共鸣,可以更好地融洽咨询关系。
7."你擅长文科"这句话咨询师使用的是积极关注的技术,也就是关注求助者身上积极、阳光、有优势的一面。心理咨询师:你愿意学文科吗?
求助者:没有理科脑子,再说,也的确喜欢文科。
心理咨询师:文科中最最喜欢什么?
求助者:历史。
心理咨询师不失时机地表示了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重要性的认识。
8.咨询师把话题引到求助者擅长的历史上,同时做出自我开放,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兴趣,这是积极关注和共情的体现,对于建立咨询关系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心理咨询师:学文科的人要做笔记,你也喜欢做读书笔记吗?
求助者:当然。
心理咨询师:今天时间到了,我初步了解了一些你的情况,不知你对我的谈话方式接受不接受。我很愿意与你讨论一下学习方面的问题,如你同意,请把你的读书笔记带来我参考
一下好吗?
求助者:好的。
心理咨询师:今天是周五,我们周日见面好吗?
求助者:好,让我妈和你定时间吧。
9."今天时间到了,我初步了解了一些你的情况,不知你对我的谈话方式接受不接受。"这是尊重求助者的体现;"我很愿意与你讨论一下学习方面的问题,如你同意,请把你的读书笔记带来我参考一下好吗?"咨询师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之后,是真诚的体现;"今天是周五,我们周日见面好吗?"主动与求助者商定下次咨询时间,这是热情的表现。
心理咨询师曾就有关问题询问求助者的妈妈。他妈妈说,教导主任说如果一个月不适应就只能滚蛋了,当时像是开玩笑说的。当时儿子的头发染成了褐色,鬓角也很长,回来后到理发馆修改了,虽然不是很情愿,但基本符合要求了。从你那里咨询回来说你挺讲理,愿意再和你谈。
10.教导主任是否说了"滚蛋"之类的话,是需要验证的,故此从其母亲处验证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教导主任说话确实有失误之处,故此孩子问题的形成有外因和内因。"从你那里咨询回来说你挺讲理,愿意再和你谈。"这是求助者对心理咨询的反应。
11.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是源于教导主任的一句话,心理问题的时间短,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受损,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12.这个学校是求助者向往的,但是教导主任的一句话让求助者又担心起来,所以是趋避冲突。
13."母子间的沟通问题"在案例中没有明显提到,"考虑是否先不出国","先去上理科补习班"都属于具体的建议,不是咨询师首先要解决的。咨询师要解决的主要是心理问题,如"求助者的学习动机"。
14."教导主任对他说,我们这个学校和你那所学校差不多,要求也很严格。你的头发就不符合要求,先去理发,然后上一个月试试看吧。该求助者认为国内的学没法上了,打算出国。"求助者因为一两个学校有问题就认为国内的学没法上了,这是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
15."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昔日曾胯下受辱"这两句话都有助于求助者考虑应该如何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