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 辨证论治】
李某,女,32岁,未婚,工人。于2005年4月30日就诊。
患者4天前与人发生口角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2℃。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查体:T38.5℃,P98次/分,R22次/分,BP130/85mmHg。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心、肺未发现明显异常,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7.5×10(来学网)/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cm×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肠梗阻相鉴别(中西医结合),请与腹痛相鉴别(中医)。
正确答案:
患者姓名:李某 性别:女 年龄:32岁 职业:工人 婚况:未婚
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4日。
现病史:患者4天前与人发生口角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2℃。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
体格检查:T38.5℃,P98次/分,R22次/分,BP130/85mmHg。
一般情况:神色:表情痛苦;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弦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7.5×10/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cm×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腹痛包块为主症,诊断为肠痈。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受损,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蕴热,遂使气血不和,留为败瘀,积于肠道而成肠痈,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壅滞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应与腹痛鉴别。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肠痈初起虽有上腹部疼痛或脐周疼痛,但随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若病情发展则右下腹痛加剧,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触及包块,二者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4日。
2.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17.5×10/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cm×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
西医鉴别诊断:当与肠梗阻相鉴别,后者可见腹痛、呕吐,多无肛门排气,查体肠鸣音可高亢,腹部平片可协助明确诊断。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肠痈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壅滞
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
治疗方案:
中医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排脓。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芒硝(冲兑)6g 红藤30g 紫花地丁15g 连翘15g
乳香6g没药6g 生苡仁30g 败酱草15g
白花蛇舌草3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
1.抗感染,对症支持。
2.必要时手术治疗。